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jue) 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社會(hui) 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4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總數居世界第一。春節,作為(wei) 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也正在從(cong) “中國時間”邁入了世界性的共享佳節。
“百節年為(wei) 首,四季春為(wei) 先。”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大節,春節是中華大地流傳(chuan) 千年的各類文化符號的“集大成者”。在字符概念上,從(cong) “歲首”“元日”到“過年”,再到“春節”的名稱變化,記錄彰顯著從(cong) 農(nong) 耕文明走來,人們(men) 在不斷充實拓展其文化內(nei) 涵。從(cong) 果實豐(feng) 收的慶祝象征,到闔家團圓的幸福時刻,再到辭舊迎新的哲理心態,春節始終集中體(ti) 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凝聚和文化基因。
廟會(hui) 、年畫、祭祖、龍舞、元宵燈會(hui) ……豐(feng) 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將這一佳節的每個(ge) 時刻都賦予了精彩意義(yi)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發布的介紹詞說:“在中國,春節標誌著新年的開始,以傳(chuan) 統曆法正月初一為(wei) 歲首……該遺產(chan) 項目為(wei) 中國民眾(zhong) 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此次申遺,幾乎囊括了全國各地和春節相關(guan) 的所有習(xi) 俗,主題集中在迎接新年、家庭團聚等方麵,春節不隻是曆法上的一個(ge) 日期,而是由各族兒(er) 女共同在生活實踐中塑造而成的文化載體(ti) 。
從(cong) 中國到世界,春節成為(wei) 了中國文化最亮眼的“文化名片”。近些年來,隨著中國不斷開放發展,“中國紅”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慶祝現場。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已有近20個(ge) 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wei) 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nong) 曆新年,去年第78屆聯大還將農(nong) 曆新年確定為(wei) 聯合國的假日。中國式情感文化裏其實蘊藏著全人類共通的精神力量,和平、和睦、和諧等文化內(nei) 核,通過節日的氛圍被人們(men) 共同感知著。春節的申遺成功,不僅(jin) 能讓春節在全球範圍進一步普及,還能讓世界人民更好感知中華文化、共同領悟東(dong) 方魅力。
春節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終點,而是標注了一個(ge) 開始,一個(ge) 將中國創造的獨特“年味”更好延續的開始。與(yu)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同,春節的傳(chuan) 承者不在於(yu) 特定人群,而在於(yu) 每一個(ge) 中國人。如何進一步做好春節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和創新,讓春節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是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的責任。立足當下,農(nong) 曆蛇年春節即在眼前,全國各族人民即將迎來全新的“春節時刻”,而這句“春節快樂(le) ”也將在全世界更為(wei) 廣泛地傳(chuan) 播下去。(新利平台 文/王妍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