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wei) 燈,敬佑生命;身為(wei) 塔,救死扶傷(shang) 。7日,西藏日喀則定日縣6.8級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中央相關(guan) 部門便立即展開部署,源源不斷的醫療力量馳援災區,國家醫學救援隊伍待命而行,成為(wei) 托舉(ju) 生命的希望和力量。在這場與(yu) 災難對抗的戰鬥中,各方醫療力量以細致入微的行動,用心用情編織著兜護災區百姓的生命網。
一段信念堅定的守候
在長所鄉(xiang) 森嘎村救災現場,軍(jun) 綠色的帳篷被拉起,巨大的心安落在這片大地。這是西藏軍(jun) 區總醫院設置的第3個(ge) 醫療救治點位,安排有來自不同科室的25名醫療隊員,同時配備特診、放射、診療等相應的設備,讓周圍有需要的群眾(zhong) 能夠得到及時治療。
“我們(men) 這支隊伍,本來就一直在高原上拉練的。”地震發生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援藏專(zhuan) 家蔣耀文正在拉薩。接到指令後,他所在的隊伍趕路7小時抵達定日縣人民醫院後,便立即投入一線救治。上海市第十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迅速奔赴災區,成為(wei) 救援前線的堅強堡壘。
眾(zhong) 誌成城,共克時艱。一段段與(yu) 生命為(wei) 伍的堅守,我們(men) 看到的是守護高原兒(er) 女的醫者仁心和情係高原的拳拳之心。
一場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接力
傷(shang) 員轉運,一直是災區醫療救治的重要環節,對傷(shang) 者而言這是生的寄托,對各方支援隊伍而言更是生死時速的考驗。
地震發生後,公安交警支隊迅速開啟的“生命救護綠波”機製,極大縮短傷(shang) 員轉運時間,為(wei) 救治贏得寶貴時間;一名在地震中頭部重傷(shang) 的5歲藏族女童,順利進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接受救治,千裏轉運換來一次生命之花重新綻放的機會(hui) ;生命接力跑迎來第一位“地震寶寶”,喚起無數人對未來新生的期待與(yu) 希冀。
災難無情,人間大愛。一場場生命的接力,我們(men) 看到的是如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團結,和瓣瓣同心的家國情。
一句擲地有聲的承諾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一個(ge) 個(ge) 白色身影忙碌於(yu) 病床之間,不舍晝夜。“隻要病人能得到好的恢複,我們(men) 都感覺是值得的。”這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援藏醫生陳素華的感慨,同樣也是所有奮戰一線的醫護者的心聲。
目前,醫療救治工作正逐步從(cong) 應急救治轉向規範治療,救治受傷(shang) 人員和預防“災後大疫”多線並行。震區各臨(lin) 時醫療點的帳篷內(nei) 都備齊了常用藥品和常規設備;在多個(ge) 安置點的一日三餐中,都能看到特別多加的大蒜以保護上呼吸道;各衛生院的工作人員每天在各村輪轉消殺、宣傳(chuan) 衛生知識……
生命如炬,璀璨珍貴。在這些細致入微之處,我們(men) 看到的是黨(dang) 對人民的溫情關(guan) 懷,以及“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承諾。
為(wei) 堅決(jue) 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自始至終他們(men) 都在為(wei) 承諾而守望、接力。一聲“謝謝,曼巴啦!”如冬日甜茶般溫暖著每一顆護航生命的心,而群眾(zhong) 脫口而出的信賴和感激,則是對戰鬥在後方的他們(men) 的最美注腳。(新利平台 文/邊子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