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自治區黨(dang) 政代表團赴湖北、江蘇、上海、湖南學習(xi) 考察。
在湖北、上海考察期間,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君正看望了當地西藏中學、西藏班的師生,聽取他們(men) 的學習(xi) 、生活情況。
他們(men) 是平凡而又溫暖的教師,也是這些離家求學孩子們(men) 眼中的“阿爸”“阿媽”……
他們(men) 是滿懷憧憬踏上求學之路的西藏學子,在學校這個(ge) 大家庭的無私大愛中茁壯成長……
讓我們(men) 一起來聽聽他們(men) 的心裏話
“通過西藏班與(yu) 西藏結緣,是我此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
武漢西藏中學教師 鄒麗(li) 婭
8年前,第一次走進武漢西藏中學,從(cong) 聽到西藏孩子第一聲熱情而淳樸的稱呼“老師好”開始,我對發展民族教育事業(ye) 的執著與(yu) 熱情,就在心底悄悄生根、發芽。而通過西藏班與(yu) 西藏結緣,也是我此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還記得第一次送孩子們(men) 暑假返藏,接站家長們(men) 滿懷期盼的眼神和守望;還記得在西藏舉(ju) 行的家長會(hui) 上,家長們(men) 遠道而來風塵仆仆的模樣;還記得第一次進藏家訪,有點調皮但後來變得積極上進的布瓊掛在他家客廳最醒目位置的學習(xi) 獎狀……每到一處,善良樸實的家長都要為(wei) 老師們(men) 獻上潔白的哈達,表達內(nei) 心最真誠的感激和祝福,讓我們(men) 感動不已、感慨萬(wan) 千,更讓我們(men) 更加真切地認識到,作為(wei) 西藏班的教師,我們(men) 肩負著義(yi) 不容辭的家國責任和西藏千萬(wan) 家庭的信任囑托!
我一定不負重托,用心用情嗬護引導他們(men) 成長成才。孩子們(men) 在這個(ge) 溫暖快樂(le) 的大家庭裏,定會(hui) 收獲豐(feng) 厚的知識和品格涵養(yang) ,定會(hui) 收獲影響他們(men) 一生的自信力量。
“武漢就是我的家,在這裏找到夢想”
武漢西藏中學高二(2)班 次仁旺姆
兩(liang) 年前,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知識的渴望,踏入了武漢西藏中學。從(cong) 那一刻起,這個(ge) 校園就成為(wei) 了我在武漢的家。在這裏,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豐(feng) 富的知識,遇見了如親(qin) 人般的師長和摯友;在這裏,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興(xing) 趣和夢想。
盡管遠離家鄉(xiang) ,但學校8個(ge) 民族的學生共學共融,同學同樂(le) ,親(qin) 如兄弟姐妹。校長“爸爸”為(wei) 我們(men) 營造最好的學習(xi) 生活環境,是我們(men) 值得信賴的良師益友;老師“媽媽”們(men) 專(zhuan) 業(ye) 紮實、關(guan) 懷備至,還經常幫我們(men) 補課。每逢五一、國慶、元旦、春節、藏曆新年等節日,學校組織大家節日會(hui) 餐,其樂(le) 融融,老師還帶著我們(men) 回家與(yu) 家人一起團聚。社會(hui) 各界愛心人士與(yu) 同學們(men) 開展結親(qin) 結對,我們(men) 在武漢都有個(ge) 小家,武漢已成為(wei) 我們(men) 的第二故鄉(xiang) 。
在武漢西藏中學學習(xi) 生活了兩(liang) 年,這個(ge) 溫暖的大家庭給了我強烈的歸屬感,我對將來大學畢業(ye) 後在西藏以外的地方發展有了更大的信心。我的夢想是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英語老師,將來願意紮根武漢,為(wei) 促進湖北西藏兩(liang) 地交流合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隻要孩子們(men) 有需要,我們(men) 一定都在,也一直都在”
上海市珠峰中學副校長 潘麗(li) 萍
從(cong) 事民族教育多年,我們(men) 深知孩子們(men) 遠離家鄉(xiang) 前來求學的不易,也深知孩子們(men) 的父母親(qin) 人遠在千裏之外的牽掛。所以在平日裏,我們(men) 不僅(jin) 當好孩子們(men) 的“老師”,也努力當好孩子們(men) 的“阿媽”“阿爸”。我們(men) 會(hui) 在他們(men) 生日時悄悄送上一份禮物,會(hui) 把學生穿破的衣服拿回家縫補,會(hui) 在孩子們(men) 生病時給予暖心陪伴。隻要孩子們(men) 有需要,我們(men) 一定都在,也一直都在。
培養(yang) 視野開闊、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是西藏班辦學的重要使命。我們(men) 以同心圓課程為(wei) 抓手,開展一係列“行走的思政課”社會(hui) 實踐活動,用好上海豐(feng) 富紅色資源,組織學生走進井岡(gang) 山、六安等革命老區開展紅色研學之旅,聆聽革命故事,體(ti) 驗傳(chuan) 統戲劇,挑戰戶外活動,感受非遺魅力,動手燒土灶、洗紅薯、扒玉米、熬米粥,通過勞動真切感受“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引導學生立下報國奉獻的鴻鵠之誌。
作為(wei) 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能夠有幸為(wei) 祖國邊疆人才培養(yang) 貢獻一份力量,我們(men) 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men) 一定會(hui) 繼續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36524”式服務保障(“36524”按照字麵解釋過來,就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全程在線),用愛心耐心陪伴孩子們(men) 健康成長。
“在上海,我們(men) 感受到親(qin) 人般的溫暖”
上海市複旦附中高二(8)班 美朵卓瑪
還記得初來上海時,火車站外懸掛的歡迎橫幅讓我感動不已,原本的忐忑不安瞬間就緩解了。到了學校,老師們(men) 為(wei) 我們(men) 舉(ju) 行了隆重的歡迎儀(yi) 式,贈送給我們(men) 學習(xi) 禮包和一本記載複旦附中民族班學生成長故事的書(shu) —《明明相代》,讓我有了深深的歸屬感。
在常規課程基礎上,學校為(wei) 我們(men) 設計了專(zhuan) 項課程、編印了校本教材,設置了涵蓋所有學科的學院專(zhuan) 項課和周末輔導課,供學生自主選擇。為(wei) 了豐(feng) 富我們(men) 的周末生活,學校還專(zhuan) 門開設了10多門藝術和體(ti) 育課,每個(ge) 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這些課程。
在這裏,我們(men) 也能時刻感受到上海社會(hui) 各界對我們(men) 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上海市相關(guan) 單位、來自家鄉(xiang) 教育部門的領導、複旦大學的老師,以及上海援藏幹部等,都會(hui) 來看望我們(men) ,捎來家鄉(xiang) 的美食、參加我們(men) 的活動,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親(qin) 人般的溫暖。
西藏班的孩子都懂得,我們(men) 之所以能夠有機會(hui) 走出西藏、融入祖國內(nei) 地學習(xi) 生活,背後是強大的祖國對於(yu) 我們(men) 的悉心嗬護和精心培養(yang) ,更是上海人民給予西藏孩子的無私大愛。我始終感恩在心,也必將帶著這份深厚情感奮鬥拚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