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垃圾有去處 分類“新升級” 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措麥村“美麗鄉村”建設正當時

梁梅 格慧瑩 發布時間:2020-01-06 10:29:00來源: 拉薩晚報

  冬日暖陽下,記者駕車行駛在去往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馬鎮措麥村的鄉(xiang) 間小路上。車窗外,牛羊在休耕的田裏尋著食物,遠山雪帽漸厚;穿田而過的溝渠裏,冰麵下依然水聲叮咚,曾經漂浮的垃圾不見了,一起風就飄飛亂(luan) 掛的塑料袋也消失了。如今的措麥村,處處是一幅閑適整潔的景象。

  2018年9月以來,在城市全麵推進垃圾分類的背景下,堆龍德慶區馬村和措麥村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並下大力氣實行垃圾分類,探索從(cong) 源頭分類、分類運輸到終端無害化處理的農(nong) 村垃圾分類模式,形成了戶整理、村集中、鄉(xiang) 轉運模式,徹底改善當地村民生產(chan) 生活環境。

  就在不久前,措麥村的小學、村委會(hui) 、蓄水池等地蓋起了4個(ge) 占地六、七平方米的仿木色的棚子,棚子下整齊地放置著6個(ge) 垃圾桶,並分為(wei) 有害、廚餘(yu) 、可回收、其他四分類,這裏就是村級“開放式生活垃圾分類暫存區”。

  不僅(jin) 如此,全村165戶家庭的門前擺放的垃圾桶也“升級”為(wei) 廚餘(yu) 垃圾、灰土垃圾、其他垃圾三分類垃圾桶。“以前是把不能回收的倒進一個(ge) 桶裏,現在又進一步細分。”措麥村村民格桑多吉笑著對記者說,“發放垃圾桶的同時,村裏的幹部和戶長還向我們(men) 宣傳(chuan) 垃圾分類和文明創建。現在大家都有了垃圾分類意識,村裏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日子過得很舒心。”

  垃圾分類工作要做好,必須抓好源頭治理。在新的“分類”要求下,措麥村專(zhuan) 門召開集中學習(xi) 會(hui) ,下組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節慶活動,均積極做宣傳(chuan) 。“我們(men) 依然發揮著幹部帶頭作用,重複做、反複做、不斷做,村民從(cong) 模仿到身體(ti) 力行,習(xi) 慣也就慢慢改變了。”措麥村第一書(shu) 記索朗益西告訴記者,農(nong) 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看似是群眾(zhong) 家門口的“小事”,但要把這件“小事”做精、做細、做好可不容易,所以一直以來,垃圾分類工作中都有幹部的示範帶動,進而全體(ti) 村民踴躍參與(yu) 。

  索朗益西告訴記者,現在村裏設有四個(ge) “開放式生活垃圾分類暫存區”。“除寺廟、小學、村委會(hui) 是由各自負責進行管理外,蓄水池旁的‘開放式生活垃圾分類暫存區’處在公共區域,所以管理起來比較困難,也很考驗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索朗益西說道。

  那麽(me) ,如何提高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和積極性呢?駐村工作隊隊員張建濤認為(wei) ,在人口較少的村子,獎勵性措施取代強製性措施比較有效,就如措麥村的垃圾分類兌(dui) 換中心,“生意”依舊紅火。“在我們(men) 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來這裏進行垃圾兌(dui) 換,大人們(men) 兌(dui) 換生活用品,孩子們(men) 一般喜歡兌(dui) 換飲料、方便麵。”措麥村垃圾分類兌(dui) 換中心工作人員平措卓瑪說。

  “我們(men) 不會(hui) 強製性要求老百姓必須進行垃圾分類,但我們(men) 會(hui) 在原有的‘以物易物’兌(dui) 換機製上,采取一些獎勵措施,比如按月或者按季度,對垃圾分類率較高的家庭進行獎勵和表彰。”張建濤說,措麥村垃圾分類“升級”的目標是,減少或保持措麥村環衛工人的現有數量,將來環衛工人隻需到每個(ge) 垃圾分類暫存區回收垃圾就行了,這樣才算真正做好了垃圾分類工作。

  農(nong) 村垃圾分類是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應有之義(yi) 。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wei) 了措麥村村民的習(xi) 慣,融入到了他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中,而這條農(nong) 村垃圾治理新路徑,也為(wei)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夯實了基礎,為(wei) 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有力支撐。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