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裏九個人守護一群鶴

格桑倫珠 發布時間:2020-01-13 09:25:00來源: 西藏日報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冬日裏難得的一道風景線,也是林周縣黑頸鶴投食點管護員達娃卓嘎最熟悉的地方。

  為(wei) 了更好保護這一群高原精靈,林周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在雅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周段)內(nei) 設立投食點,通過人工投食,幫助林周縣保護區域內(nei) 的黑頸鶴安然過冬。目前,林周縣設有10處投食點,投食點管護員有達娃卓嘎、多布傑、格桑卓瑪、頓珠次仁、洛桑次旦、旦增、歐珠尼瑪、阿旺、朗嘎次仁9人。據他們(men) 介紹,目前可以監測和記錄黑頸鶴數量、生境、覓食情況和遷徙時間等,基本掌握黑頸鶴的生活習(xi) 性,對下一步科學、合理開展投食工作奠定了基礎。

  近三年,遷徙至林周過冬的黑頸鶴數量大概在1700隻左右,主要棲息地在卡孜水庫和虎頭山水庫,是雅江中遊河穀地區黑頸鶴分布數量最為(wei) 集中的保護區。據介紹,黑頸鶴在卡孜鄉(xiang) 、強嘎鄉(xiang) 、春堆鄉(xiang) 、邊林鄉(xiang) 等地集中覓食,最大黑頸鶴群落有500隻左右。

  據林周縣卡孜鄉(xiang) 卡孜村投食點管護員頓珠次仁介紹,每年12月至次年4月為(wei) 黑頸鶴最佳投食時間,各投食點投食數量及次數根據管護員鳥類活動監測具體(ti) 情況決(jue) 定是否投食及投食數量,如遇強降雪等災害性天氣將適度增加投食次數及數量。“突來暴雪時,黑頸鶴覓食難度增加,而且容易引起翅膀受傷(shang) ,我們(men) 會(hui) 選擇在盡可能不驚擾它們(men) 的情況下,根據覓食習(xi) 性提前投食。”強嘎鄉(xiang) 強嘎村管護員阿旺、朗嘎次仁告訴記者,各投食點大多為(wei) 黑頸鶴白天覓食處,且區域內(nei) 有大量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秋收後遺留青稞等食物。春堆鄉(xiang) 和卡孜鄉(xiang) 、強嘎鄉(xiang) 投食點地處黑頸鶴保護區核心區、緩衝(chong) 區,周邊有卡孜鄉(xiang) 水庫和虎頭山水庫,是黑頸鶴的主要夜宿地,設立投食點將能為(wei) 未尋獲食物的黑頸鶴提供食物。春堆鄉(xiang) 卡東(dong) 村管護員旦增介紹,投食的同時會(hui) 監測是否存在因暴雪受傷(shang) 的黑頸鶴並及時進行救助。

  “為(wei) 避免鶴群、受傷(shang) 黑頸鶴受到驚嚇,林周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專(zhuan) 業(ye) 人員要第一時間采取救助措施。”據林周縣管護員介紹,“黑頸鶴不僅(jin) 是唯一能在高原生存的鶴種,也是堅貞愛情的象征。黑頸鶴經常成雙結對,若其中一方伴侶(lv) 受傷(shang) 或死去,另一方會(hui) 在情緒上受到影響,情緒低落、難過悲傷(shang) ,甚至絕食而死;因此我們(men) 救治受傷(shang) 的黑頸鶴時,也會(hui) 考慮到它的伴侶(lv) 生存情況,用科學的方法快速治愈傷(shang) 口並以友好的方式盡可能讓其他鶴感受到我們(men) 的善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清水繞“江南”

    2019年以來,西藏林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河湖長製工作,堅持黨政同責、高位推進,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於河湖長製工作的係列決策部署。[詳細]
  • 西藏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2019年,西藏生態環境係統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以正確處理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係為抓手。[詳細]
  • 西藏拉薩市讓分類回收成為新風尚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循序漸進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將逐步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係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