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西藏拉薩南山山體造林保存麵積達3521.7畝

李海霞 發布時間:2020-03-26 10:06:00來源: 西藏日報


披上綠裝的南山。 文/圖 記者 李海霞

  西藏拉薩南山造林綠化按照地形地貌和植被分布在海拔高度上的差異,初步規劃建設內(nei) 容為(wei) 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yang) 林、生態風景林、生態植物園,並努力將南山核心區打造成拉薩城市森林公園,力爭(zheng) 使荒涼的南山變成一片森林,水土流失麵積得到有效控製,水源涵養(yang) 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豐(feng) 富,形成高品質的森林景觀,進而使拉薩城區及西藏生態景觀環境明顯改善,區域內(nei) 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

  合理規劃

  打造拉薩城市森林公園

  近日來,拉薩幾場春雪,給空氣中增添了幾分濕潤,道路兩(liang) 旁的樹芽也更鮮嫩了。不少人走出室外,親(qin) 近自然,感受早春的魅力。南山,似乎成了大家的首選去處。

  3月25日中午,記者來到南山公園,看到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市民漫步其間,不時停下來用手機記錄眼前美景。與(yu) 此同時,與(yu) 閑逸市民不同的是,還有一些忙碌的身影,他們(men) 正忙著搬運苗木——這裏是拉薩南山造林綠化現場。

  “這兒(er) 有些樹枯死了,我們(men) 在補植補栽。”一名工人邊忙邊告訴記者。

  拉薩南山造林綠化項目於(yu) 2012年啟動,按照地形地貌和植被分布在海拔高度上的差異,初步規劃建設內(nei) 容為(wei) 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yang) 林、生態風景林、生態植物園。其中,計劃將南山核心區打造成拉薩城市森林公園,最終達到有效控製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養(yang) 能力,豐(feng) 富生物多樣性,形成高品質的森林景觀的目的。“進而使拉薩城區及西藏生態景觀環境明顯改善,區域內(nei) 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拉薩市林業(ye) 和草原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拉薩市先後在不同海拔高度、立地條件的南山片區,分別開展了春季、雨季和秋季人工造林試驗,有針對性地試種了不同苗木來源地和不同規格的喬(qiao) 木、灌木,通過試種和積極探索,初步篩選出了油鬆、雲(yun) 杉、側(ce) 柏、山杏、雪鬆、沙棘、銀白楊和旱柳等苗木在山體(ti) 造林綠化中較為(wei) 適應。截至目前,南山山體(ti) 造林保存麵積已達到3521.7畝(mu) ,栽植各類苗木(含灌木和花卉)120萬(wan) 餘(yu) 株。

  鑿石客土

  造林人克服種植難題

  “南山造林綠化工程區域海拔3650至4050米,平均坡度達60度。土質為(wei) 沙壤土,土層薄,平均厚度僅(jin) 為(wei) 10厘米,土壤貧瘠,山體(ti) 大部分區域岩石裸露,質地為(wei) 粗砂礫,石礫含量高達60%—70%。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南山晝夜溫差大、多風,降水量少、土壤蒸發量大等特點。”該負責人介紹。

  這一項項自然因素,都成了南山造林綠化的“攔路虎”,以致在此區域植樹難、成活難、管護難。

  在粗砂礫中挖坑並不容易,這時鋼釺、大錘都要上陣,可以說一個(ge) 個(ge) 樹坑是鑿出來的。挖好坑,苗木還不能下地。為(wei) 了能讓苗木活下來,客土是重要一環。“也就是從(cong) 別處運來質地好的壤土,替換原來的砂石填充進去。山上沒有路,車子上不來,土是工人們(men) 一筐一筐背上來的。”聖地園林工程一部負責人多布拉說。

  客完土,就要送苗木上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裏造林用到的苗木並不像我們(men) 平時常見的那種小苗子,而是高3米多,根部帶著大大土球的壯苗,需要好幾個(ge) 壯漢一起扛。“一棵樹有幾百斤吧。”一名工人說,“第一天,我們(men) 十幾個(ge) 人隻栽了11棵。”

  “現在大家看到的美景背後,造林人付出了很多。造林要搶時間,早了晚了都不行。落葉樹栽植的最佳時間為(wei) 3月10日至4月10日,常綠樹栽植的最佳時間為(wei) 3月10日至3月30日。切忌苗木發芽後栽植。”多布拉說,身為(wei) 技術指導,他深知時間對造林的重要性。

  挑戰越大,造林人的幹勁越足。幾年造林下來,技術人員們(men) 也總結出了一套經驗,涉及到了山體(ti) 造林綠化苗木栽植適宜範圍、不同立地類型適宜的樹種、苗木質量的要求、造林時間、後期管護等方方麵麵。

  因地適樹

  海拔3900米人工造林實現零突破

  為(wei) 推進南山造林綠化項目的實施,拉薩市打破常規思路,分別於(yu) 2012年、2013年將外省市有實力、有先進技術的企業(ye) 引進來,按照“政府主導、企業(ye) 跟進、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采取“政府主導、企業(ye) 建設”模式,具體(ti) 實施流程按照“事前評估、事中跟蹤、事後評審”進行。

  “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因地製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宜喬(qiao) 則喬(qiao) 、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封則封,喬(qiao) 灌草相結合,積極使用鄉(xiang) 土樹種,豐(feng) 富生物多樣性。”該負責人介紹,“同時,嚴(yan) 把造林整地、苗木的來源(檢驗檢疫證)、起苗、調運、栽植、澆水、搭支撐架、輸樹木營養(yang) 液、病蟲害防治等各項技術關(guan) ,確保每個(ge) 環節上都有人抓、有人管。”

  除此之外,南山山體(ti) 造林綠化堅持以科研和試點先行、先易後難的原則,先後實施了“拉薩河流域試點建設工程”和“拉薩山地造林環境調控技術與(yu) 耐寒樹種篩選研究”等科研項目。

  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解決(jue) 造林綠化難點問題,確保了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成功實現了“樹上山”,也在全區實現了在半幹旱地區海拔3900米(以上山體(ti) )人工造林零的突破。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