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發布時間: 2020-04-08 09:39: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科學家發現亞(ya) 洲最古老沙雞化石揭示600萬(wan) 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幹旱臨(lin) 夏鳥化石(左)與(yu) 基於(yu) CT掃描數據的幹旱臨(lin) 夏鳥彩色圖像(右)。科研團隊 供圖

  記者5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lin) 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wan) 至900萬(wan) 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ya) 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guan) 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wei) 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係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guan) 鍵證據。

  古生物領域這一重要發現及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員李誌恒、托馬斯·斯迪德海姆(Thomas Stidham)、鄧濤、周忠和共同完成,科研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學與(yu) 進化前沿》在線發表。研究者將最新發現的沙雞化石命名為(wei) 幹旱臨(lin) 夏鳥,意為(wei) “一種來自臨(lin) 夏地區並且生活在幹旱環境下的鳥類”。

  科學家們(men) 介紹,沙雞為(wei) 沙雞目鳥類的統稱,包括16個(ge) 現生物種,盡管其名字聽起來與(yu) 雞關(guan) 係緊密,但事實卻與(yu) 鴿類互為(wei) 姐妹群,生活在歐洲、亞(ya) 洲和非洲最幹燥和最幹旱的地區(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幹旱帶)。這類主要以種子為(wei) 食的鳥類具有一項獨特的適應幹旱地區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雞能夠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後飛回遠達10多公裏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雛鳥。

  幹旱臨(lin) 夏鳥生存的年代距今約600萬(wan) 至900萬(wan) 年,當時青藏高原海拔持續快速上升,季風氣候加強,中亞(ya) 的內(nei) 陸地區氣候持續走向幹旱。幹旱臨(lin) 夏鳥化石發現於(yu) 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海拔高度顯然遠遠超過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雞以外的所有種類的沙雞。鑒於(yu) 現生沙雞對幹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臨(lin) 幹旱夏鳥可能在數百萬(wan) 年前就已經快速適應幹旱且山巒疊嶂的青藏高原的東(dong) 北緣。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也幹旱,但該地區的其他化石顯示中新世當時的生態係統卻十分多樣。研究者形象描繪說:“如果走在位於(yu) 六、七百萬(wan) 年前的青藏高原的邊緣,那裏看起來或許就像是一部關(guan) 於(yu) 記錄非洲稀樹草原野生動物麵貌的紀錄片,地平線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豬、羚羊、馬、鴕鳥、禿鷲、獵鷹這些耳熟能詳的動物的遠古親(qin) 戚隨處可見,當然也包括臨(lin) 夏鳥的身影。”

  科學家團隊稱,幹旱臨(lin) 夏鳥的發現,還填補了近2000萬(wan) 年以來沙雞化石記錄的空缺,而這一漫長的時間間隔,或許正是現生沙雞目所有成員演化和擴散的主要階段。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書寫生態生產生活的和諧篇章

    初春,晨曦的陽光剛透露出光芒,站在青海玉樹當代山舉目四望:江山清絕,美輪美奐。奔流的巴塘河,把沉痛埋向曆史深處,也把綠色江源的夢想激蕩在雪域高原天空。 [詳細]
  • 西藏那曲市森林消防大隊參加“萬人萬畝”義務植樹活動

    植樹催濃春意,播綠造福後人,春回大地,萬物複蘇,雅魯藏布江畔處處生機勃勃。4月7日,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森林消防大隊派遣山南駐防分隊積極響應山南市委、市政府號召,參加“萬人萬畝”義務植樹活動。  [詳細]
  • 知道嗎?在西藏生活的鳥類有600多種

    《世界保護益鳥公約》規定每年的4月1日為“國際愛鳥日”。很多國家為了普及愛鳥知識和提高人們對護鳥的認識,也根據本國的季節氣候規定了愛鳥日、愛鳥節或愛鳥周、愛鳥月。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