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不能“歇一歇”,應建長效機製
圖為(wei) 青海三江源區域的巴顏喀拉山。(資料圖)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位於(yu) 中國西部的青海省是生態大省,南部是“中華水塔”三江源,北部是青、甘兩(liang) 省“生命之源”祁連山。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公保紮西提交了《關(guan) 於(yu) 建立三江源、祁連山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長效機製的提案》。
《提案》表示,三江源、祁連山是中國“一屏兩(liang) 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guan) 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生態地位。
據悉,自2005年以來,相繼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二期工程規劃,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一期工程規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近230億(yi) 元,生態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區域性生態係統發生有益變化,整體(ti) 生態功能恢複取得積極成效,生態保護意識與(yu) 時俱增。
公保紮西表示,青海省積極謀劃、善於(yu) 作為(wei) ,啟動了相關(guan) 工作。如編製了《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2019—2035年)》,從(cong) 新時期推動保護中華水塔、保護三江源,係統謀劃提出了一係列事關(guan) 長遠的重大舉(ju) 措、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項目。
同時,為(wei) 持續推動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實現規劃期之間的無縫對接,先期完成了三江源三期、祁連山二期工作規劃編製工作,計劃於(yu) 2020年報國家發改委審批,2021年正式啟動實施。
此外,為(wei) 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青海已經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總體(ti) 規劃編製工作方案》的起草,以及實施範圍及功能分工方案的製定。
“恢複三江源、祁連山生態兼具複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續努力。”公保紮西表示,“當前三江源、祁連山的生態得到了較好自然恢複,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正處於(yu) 保護治理持續推進提升的關(guan) 鍵時期,應當乘勢而上。”
他說,考慮到三江源二期規劃、祁連山一期規劃至2020年到期的現實狀況,不能歇一歇、停一停,以確保已有保護成果不付之東(dong) 流。
上述《提案》建議從(cong) 國家層麵,推動《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三期工程規劃(2021—2035年)》和《青海祁連山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的報批上馬,實現規劃間的延續,鞏固提升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積極研究建立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長效機製的路徑方法,實現區域生態的長效永續保護,維護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民進中央:建立流域監測數據公開共享機製
資源環境監測數據對於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是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賀恒揚:扛起生態安全“上遊責任”
在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賀恒揚看來,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公益保護機製,提綱挈領,能夠有效推動工作的開展。[詳細] -
統一產業準入“負麵清單”和紅線管控
建立長江流域資源開發、岸線利用、生態修複、環境保護標準,促進分級流域內各相關部門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績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