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西藏首次開展飛播造林試驗

李海霞 發布時間:2020-06-12 08:50: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西藏商報

  
直升機正在提取造林用的種子。

  飛播造林是利用飛機播種對大麵積宜林荒山進行綠化,天然飛籽成林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省勞力、質量好的優(you) 勢,在荒山荒坡麵積大的地域,飛播造林的效果十分明顯。西藏自治區地域遼闊,生態建設任務艱巨,開展飛播造林試驗,對加快恢複和擴大林草植被,推進國土綠化具有重要意義(yi) 。6月9日上午,西藏自治區2020年飛播造林試驗飛行作業(ye)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啟動,這在西藏自治區尚屬首次,將填補西藏無飛播造林的曆史空白。

  9個(ge) 播區 借助雨季造林

  6月9日上午10時許,西藏自治區拉薩雪鷹通用航空公司的停機坪上,兩(liang) 架直升機正在進行飛行前的準備工作。這次飛行和以往的每一次飛行都不一樣,因為(wei) 飛機要攜帶造林用的種子,在空中進行撒播——也就是飛播造林。

  6月8日,西藏自治區氣候中心發布消息,西藏自治區已正式進入雨季。雨季是一年中降水相對集中的濕潤多雨季節。受地理和氣候環境影響,西藏雨季為(wei) 每年的5~10月,該段時間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這時,氣溫高、濕度大,是植樹造林的好時機。今年飛播造林將持續到6月20日。

  在啟動儀(yi) 式現場,記者了解到今年設計的播區位於(yu) 拉薩河城關(guan) 區南北山地下部、拉薩河流域下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北岸河穀沙地。各播區相對高差較小,地勢開闊,淨空條件良好,各播區植被總體(ti) 覆蓋度適中,適宜飛播造林。

  西藏自治區林業(ye) 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胡誌廣表示:“今年是首次進行飛播造林試驗,接下來會(hui) 緊抓監測等一係列工作,形成一套符合西藏自治區實際的技術措施。這次如果成功,對於(yu) 加快西藏自治區國土綠化進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總結經驗 生態環境在不斷改善

  在此次飛播造林工作中,西藏自治區從(cong) 陝西省林業(ye) 調查規劃院邀請到了經驗豐(feng) 富的專(zhuan) 家。專(zhuan) 家組從(cong) 4月份開始,就對飛播區的氣候、植被、土壤、造林樹種、飛行條件等進行了調研。“涉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guan) 區、達孜區、柳梧新區和山南市貢嘎縣、紮囊縣2市5縣(區)11個(ge) 鄉(xiang) 鎮9個(ge) 播區,飛播作業(ye) 麵積21.8萬(wan) 畝(mu) ,宜播麵積率93.01%。這些都是經過科學調查後確定的。”陝西省林業(ye) 調查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魏如凱介紹,“經過綜合分析研判,我們(men) 認為(wei) 在這個(ge) 區域開展飛播造林是可行的。計劃播撒119.3噸種子。”

  “我們(men)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發現西藏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具有飛播造林的基本條件。此外,前期人工點撒為(wei) 此次飛播造林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技術保障。”魏如凱介紹。

  樹灌草結合 增加生物多樣性

  在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忙著處理即將播撒的種子。記者了解到,由於(yu) 種子容易受到蟲子、鳥類、牲畜等的破壞,因此要先與(yu) 防蟲保水的藥劑攪拌均勻,再進行晾曬後才能播撒。

  飛播造林植物包括沙棘、錦雞兒(er) 、砂生槐、臭椿、沙蒿等樹(草),種子質量符合國家飛播造林技術規程要求。“采用樹灌草結合的形式,一旦造林成功,能夠增加生物多樣性。”胡誌廣說。

  種子那麽(me) 輕,如何著土、發芽、生長呢?魏如凱解釋:“植物飛播造林是模擬天然下種更新的一種造林方法,因為(wei) 自然界中的種子掉下來是不覆土的,更貼近自然造林方式。”

  按照飛播區域的自然立地條件將飛播造林播區劃分為(wei) 土石山地陽坡立地、土石山地陰坡立地、河灘流動沙地立地和山坡流動沙地立地4個(ge) 類型。“總體(ti) 來講,這次播區的植被、土壤、水熱、地形條件以及宜播麵積率均達到了飛播造林的要求。現在是雨季,在水量充沛的情況下就能發芽,提高成活率。”魏如凱說,“今年成活率如果能達到20%,就算成功。”

  “西藏自治區森林覆蓋率低,提升森林覆蓋率並不容易。按照當前人工造林來看,成本很高,而且管護周期長,尤其是灌溉是難點。而飛播造林選擇的是比較適宜幹旱地區生長的樹(草)種,一旦長出來,後期也不需太多的管護。”西藏自治區林科院院長李炳章介紹,“還能到很多人工到不了的地方。此外,飛播造林速度快。飛播作業(ye) 5至6分鍾就能完成幾百公斤的種子撒播。”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