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科學論壇: 生態保護與創新發展共築命運共同體
7月16日,第二屆高原科學與(yu) 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在青海師範大學舉(ju) 辦。本屆論壇以“構築黃河流域生態屏障,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由“1+8”的1場主論壇和8場分論壇組成。論壇圍繞黃河流域建設與(yu) 發展、高原科學研究、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等重大熱點開展深度交流探討,以期形成一批對青藏高原經濟社會(hui) 發展、科研創新、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具有突出價(jia) 值的深刻見解。
第二屆高原科學與(yu) 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作為(wei) 主論壇同步舉(ju) 辦了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yu) 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黃河分會(hui) 學術年會(hui) ,由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學專(zhuan) 家在內(nei) 的十三位知名專(zhuan) 家學者作主旨報告。
據高原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介紹,黃河作為(wei) 我國的母親(qin) 河,養(yang) 育著沿環九省的4.5億(yi) 人,接近我國人口的1/3。但是黃河流域由於(yu) 幹旱缺水以及資源過度開采,因此生態脆弱,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問題嚴(yan) 重。而青藏高原作為(wei) 亞(ya) 洲水塔,為(wei) 黃河提供了40%的水源,這種供水的依賴關(guan) 係讓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與(yu) 黃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guan) 。要達到高質量發展的能源產(chan) 業(ye) 都需要水資源來支撐,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是新時代黃河流域要麵對的挑戰。
在黃河流域節水優(you) 先,以水定需,既難又有挑戰,但是還可以解決(jue) 。要把科技和創新放在第一位的,傳(chuan) 統的模式肯定不行,傳(chuan) 統的非常的耗水的產(chan) 業(ye) 是不行的,所以就是節水,以高新技術,以創新驅動,然後才能保證高質量發展。
青藏高原作為(wei) 中華水塔,保護生態環境尤為(wei) 重要,特別是高原山區的居民們(men) ,要做到生態良性循環需要他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搭建在綠色環保的基礎上。
實際上他們(men) 在保護山區的生態環境這方麵做出了貢獻,那麽(me) 倒過來講,社會(hui) 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應該關(guan) 注一下我們(men) 山區人民的生活。就像我們(men) 現在政策上說的生態富國,或者我們(men) 的生態保護區要給一些補償(chang) ,讓當地的農(nong) 民當地的社會(hui) 經濟有所變化,下遊要做一些經濟補償(chang) ,我想這應該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這就是山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山區的人民實現可持續發展,跟我們(men) 其他地區是相互聯係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綠色建築發展呈現新趨勢
青海省建築領域大力培育和踐行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通過創新綠色建築產品、完善綠色建築製度體係,全麵展示了青海省綠色建築發展的新趨勢。[詳細] -
為了“高原精靈”,他在“生命禁區”堅持14年
龍周才加站在索南達傑保護站院裏看了看天氣,被高原烈日曬得黑紅的臉上,眉頭緊鎖,“看樣子要變天,路更不好走。[詳細] -
最新調查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分布植物種類832種
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該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大學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多樣性及重點保護植物本底調查”進行驗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