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以綠為進厚植發展底蘊——青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係列報道之三

宋明慧 發布時間:2020-08-06 14:14:00來源: 青海日報

  在畫家眼裏,綠色是對大自然最樸實無華的寫(xie) 真;在作家眼裏,綠色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色彩,但對於(yu) 生活在三江之源的青海兒(er) 女而言,綠色是綻放著可持續之光的生態底色和發展幸福色,生機盎然、厚積薄發。

  透過“生態之窗”透視青海高質量發展成色,青海人無不為(wei) 此時湧動在青海大地上的綠色“春潮”而歡呼鼓舞。從(cong) 幾年前誓讓“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擔當,到如今統籌“五個(ge) 示範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的發展實踐,立足生態保護探索唱響綠色發展旋律,青海正在以綠為(wei) 進厚植發展底蘊。

  支撐發展的綠色作為(wei)

  今天,我們(men) 行走於(yu) 廣袤的青海大地,從(cong) 湟水之濱到三江源頭,從(cong) 祁連山深處到柴達木盆地,那一抹抹綠色如飄帶又如畫屏,無不釋放出發展的生機,讓人真切感受到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美景,是一種來自內(nei) 心深處的欣慰和感動。

  感動,在於(yu) 通過多少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保護生態已經成為(wei) 大家的共識和一致行動,無論是從(cong) 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戰略部署、項目實施,還是到草原深處牧民群眾(zhong) 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自上而下已然成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的踐行者。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有一支全民參與(yu) 生態環保的隊伍,在每個(ge) 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men) 紛紛走上街頭村巷,也有人深入草原,一起撿拾垃圾扮靚家園。從(cong) 最早民眾(zhong) 自發的行動至今,河曲草原上已湧現出很多個(ge) 環保隊伍,也正是這一場全民參與(yu) 的行動,引領著河南縣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潮流。

  反觀河南縣全民保護環境的生態美德,最有力的“推手”是一場長達16年之久的“禁塑”行動,在一個(ge) 又一個(ge) 保護環境的小行動中,構築起從(cong) 全域無垃圾向全域無廢轉型的大效應,現今河南縣成為(wei) 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以“禁塑”為(wei) 著力點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因為(wei) 少了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汙染,物草豐(feng) 美的河曲草原成為(wei) 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的發展“高地”,從(cong) 這裏走出的雪多犛牛以綠色、有機、無汙染著稱,正在全國各地打響“青字號”品牌。而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支撐起的種養(yang) 殖合作社又成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撐起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大家享受著生態“紅利”奔向小康生活。

  從(cong) “天河之南”再到省會(hui) 西寧,2019年作為(wei) 全國試點省份之一正式啟動“無廢城市”建設,這份底氣是因為(wei) 西寧市土壤環境管理和固體(ti) 廢物汙染防治工作一直在全省走在前列的卓而不凡,這也充分映射出青海堅決(jue) 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jue) 心。

  近年來,青海省精心組織推進土壤汙染詳查,完成全省化學原料和化學成品製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15個(ge) 重點行業(ye) 、 605家企業(ye) 用地調查信息采集工作和初步成果集成,啟動重點行業(ye) 企業(ye) 高度關(guan) 注地塊調查工作。

  同時,青海省科學合理實施汙染場地修複,印發《青海省土壤汙染治理與(yu) 修複規劃(2018至2025年)》,實施西寧市城東(dong) 區付家寨區域鎘汙染地下水風險防控工程等重點項目,完成西寧市原湟中鑫飛化工廠和小峽民小公路鎘汙染場地風險管控項目。

  鞏固發展的綠色產(chan) 業(ye)

  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yi) 立方米清潔水源,擁有世界最大麵積的高原濕地、高寒草原、灌木叢(cong) 和森林等生態係統……

  據“青海省生態係統服務價(jia) 值及生態資產(chan) 評估”項目成果顯示,全省生態資產(chan) 總價(jia) 值為(wei) 18.39萬(wan) 億(yi) 元,每年的生態服務價(jia) 值7300億(yi) 元,這是青海的生態“底色”,更是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也正是這些富集且獨特的生態資源,造就了一批批綠色向前、結構向優(you) 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光伏、風電、鋰電、鹽湖化工等產(chan) 業(ye) 在綠色中孕育新“機”,釋放動能。

  充分利用豐(feng) 富的光照、風能等資源,打破地域等瓶頸,在短板中覓得新機,從(cong) 早些年的布局光伏、光熱、風電產(chan) 業(ye) ,再到創建清潔能源示範省,青海又一次探索出了符合省情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前不久,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啟動送電,作為(wei) 世界首條清潔能源輸送通道,每年400億(yi) 千瓦時清潔電量不僅(jin) “電亮”了青海經濟發展活力,更彰顯了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you) 先理念,全力推動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的堅定意誌。

  和它同樣刷新世界紀錄的,還有今年5月起青海連續100天對三江源16個(ge) 縣和1個(ge) 鎮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從(cong) “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綠電15日”,一次次刷新的不僅(jin) 僅(jin) 是數字,更展現著青海從(cong) 原材料供給、光伏組件加工、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等清潔能源全產(chan) 業(ye) 鏈條的縱深推進。

  截至2020年4月,青海省水電、太陽能、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801萬(wan) 千瓦,占全省總裝機規模的87.7%,其中新能源裝機達到1609萬(wan) 千瓦,占比達到50.4%,是全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最高的省份。

  得益於(yu) 堅固的清潔能源支撐,今年青海省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正式啟動清潔供暖示範縣建設,將積極探索三江源地區清潔供暖新模式,為(wei) 築牢“中華水塔”奠定堅實基礎。

  以綠色“定調”產(chan) 業(ye) 發展結構,受益的不僅(jin) 是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循環經濟也成為(wei) 青海綠色發展的又一強勁支撐。從(cong) 省會(hui) 西寧的各大工業(ye) 園區到瀚海戈壁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條條“吃幹榨盡”的生產(chan) 線陸續投產(chan) ,一個(ge) 個(ge) 蓬勃發展的支撐項目落地生根,一項項與(yu) 時俱進的科技創新方案變成施工圖……從(cong) 過去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到如今以綠色為(wei) 基調的產(chan) 業(ye) 鏈,正向世人展現著青海發展循環經濟邁出的鏗鏘步伐。

  2005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成為(wei) 國家首批13個(ge) 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試點園區之一,青海開啟了在經濟轉型征程的新實踐; 2012年,省委省政府研究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並逐步轉化成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識和一致行動;今年全省兩(liang) 會(hui) ,青海省再一次對發展循環經濟作出全麵部署。

  時間的脈絡串聯起青海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也映射出保護與(yu) 發展的辯證統一。當前的青海大地上,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基本實現國務院批複的循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建目標;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順利通過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單位驗收;海東(dong) 工業(ye) 園初步構建了“高新輕優(you) ”八大循環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本實現園區產(chan) 業(ye) 間循環鏈接、企業(ye) 間關(guan) 聯發展、廢物間循環利用的發展格局,三大園區已成為(wei) 帶動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助力發展的綠色行動

  當三江源成為(wei) 展示青海大美的靚麗(li) 窗口,青海湖成為(wei) 水、鳥、魚及其他野生動物的共生樂(le) 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著力打造生態“高地”築牢中國西部的生態安全屏障,今日青海不僅(jin) 掀開了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大幕,而且邁出了創建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的步伐,在當前全省深入實施“一優(you) 兩(liang) 高”的關(guan) 鍵時期,此舉(ju) 可謂是風正帆舉(ju) 正當時。

  2019年,青海高原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迎來跨越式發展,省部共建啟動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創建工作,從(cong) 過去“藏在深閨人不識”到“青字號”農(nong) 產(chan) 品走出省門甚至邁出國門,在助力青海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是對於(yu) 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奉獻。

  自開啟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建設至今,青海紮實推進犛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以黃南州為(wei) 例,加快構建犛牛生產(chan) 體(ti) 係、加工體(ti) 係、經營體(ti) 係全產(chan) 業(ye) 鏈,目前“澤庫黑犛牛”被認證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雪多犛牛”列入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名錄。

  隻要品嚐過青海的牛羊肉,定會(hui) 對肉鮮味美所稱讚,而這高品質的背後更應看到青海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因地域、氣候所限製,草原成為(wei) 了十分稀缺的生態資源,讓青海人民深知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在保護生態的實際行動中,創造出一係列綠色、有機、無汙染的農(nong) 畜產(chan) 品,並憑借過硬質量和口感成為(wei) 越來越多家庭鍾愛的美味。

  不僅(jin) 如此,作為(wei) 青海推動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的又一“重磅”利好,青海柴達木枸杞又於(yu) 近日上榜首批中國100個(ge) 地理標誌產(chan) 品,並被納入歐盟保護品牌名錄。據了解,目前青海枸杞種植麵積達4.97萬(wan) 公頃,是全國第二大枸杞產(chan) 區。柴達木枸杞作為(wei) 青海枸杞中的佼佼者,也是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之一。

  在此基礎上,青海省正實施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行動,今年全省試點麵積擴大到20萬(wan) 公頃,目前試點麵積已播種各類作物5.2萬(wan) 公頃以上。

  今天的青海立足“三個(ge) 最大”省情實際,一、二、三產(chan) 業(ye) 發展各具特色,讓綠水青山有“顏值”、金山銀山有“價(jia) 值”,相信綠色前進的青海必將造就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奇跡。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