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措麥村的“垃圾回收試驗”
像往常一樣,措麥村環衛工人格桑卓瑪結束了上午的工作,在村口超市停下電動三輪車,走到日用品櫃台前挑選了一瓶洗潔精。然而,她付款時用的既不是現金,也不是移動支付,而是20多斤廢棄紙板。
格桑卓瑪光顧的這家超市是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馬鎮措麥村的垃圾分類兌(dui) 換中心,門外的廣告牌上,簡潔地寫(xie) 著“回收廢品、兌(dui) 換商品”8個(ge) 字。
“村民們(men) 可以拿塑料瓶、易拉罐、紙殼等可回收垃圾來我們(men) 這裏兌(dui) 換積分,然後領取相應數額的日用品、飲料、米麵等。”兌(dui) 換超市的負責人平措卓瑪說,她保管的登記簿上密密麻麻寫(xie) 著村民最近的兌(dui) 換記錄。
“每周市裏都會(hui) 有垃圾回收車來這裏‘收貨’,現在夏天可回收垃圾量比較大,來兌(dui) 換的村民挺多的,這幾天我們(men) 的倉(cang) 庫都快裝滿了。”平措卓瑪說,自2018年開張以來,兌(dui) 換超市已經回收垃圾20餘(yu) 噸。
沿著綠樹成蔭的公路往村裏走,隨處可見一紅一綠兩(liang) 個(ge) 中型垃圾桶——紅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綠色代表可回收垃圾,走進每戶村民的院子,都能看到三個(ge) 小型垃圾桶,分別裝廚餘(yu) 垃圾、泥土垃圾和其它垃圾。
據馬鎮鎮長王定平介紹,2018年以來,鎮政府為(wei) 措麥村等6個(ge) 村免費發放了300多個(ge) 中型分類垃圾桶和3300多個(ge) 小型分類垃圾桶。
馬鎮還設立了17個(ge) 防風沙的密閉式生活垃圾分類暫存區,配備了近20輛垃圾轉運車和電動三輪車,並且與(yu) 堆龍德慶區垃圾回收站建立定期回收機製。
曾經的馬鎮雖然依山傍水,有著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但是各個(ge) 村的環境卻不盡如人意。“那時候,村民們(men) 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很多人隨手亂(luan) 扔垃圾,甚至把生活垃圾丟(diu) 到河裏麵,這個(ge) 問題讓我們(men) 很頭疼。”王定平說。
為(wei) 了改變村民們(men) 的環保意識,2018年,馬鎮開始了垃圾分類回收試驗,籌劃建立了垃圾分類兌(dui) 換中心。
“我們(men) 當時也沒有這方麵的經驗,隻能試驗性地摸索。看到一些大城市有拿廢品兌(dui) 換商品的站點,我們(men) 就嚐試著建立了一個(ge) 兌(dui) 換超市,結果出乎意料的好。”王定平說。
馬鎮還提高了環衛工人的薪資水平,優(you) 化了他們(men) 的績效考核機製,來激勵他們(men) 更好地為(wei) 村民服務。
“以前我賺錢主要是靠在地裏做農(nong) 活,現在做環衛工人,一年有兩(liang) 萬(wan) 多元的基礎工資,根據回收的垃圾量還有額外獎勵。”格桑卓瑪說。
現在,馬鎮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從(cong) 探索性試點走向了全方位覆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處理體(ti) 係已經初具規模,推動著村民生活垃圾的源頭持續減量和標準化分類投放。
“我每兩(liang) 個(ge) 星期會(hui) 去一次兌(dui) 換超市,把家裏的廢品賣一賣。”正在自家院子裏修剪花草的老奶奶桑珠說,“這幾年措麥村的環境有了改善,希望以後會(hui) 越來越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央媒體看西藏】阿裏野生動物管護員無人區曆險記
巡遍保護區的每一寸土地,保護野生動物是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員的天職。2017年12月,阿裏地區改則縣措果尼瑪管理站站長次旦曲珠帶著四名管護員,開著皮卡車前往無人區巡邏。[詳細] -
清潔能源,為藏東發展插上綠色之翼
八宿縣果紮太陽能光伏電站、昌信光伏電站、中核英利光伏電站等11個光伏電站建成投產,昌都市實現了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從無到有的突破,為建成藏東清潔能源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撐。[詳細] -
拉薩市全力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 守護生態家園構建和諧社會
黑頸鶴、雪豹、盤羊、棕熊……雪域高原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說得更貼切一點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