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家公園式的青海”更充滿魅力
青海,千山堆繡、百川織錦。昆侖(lun) 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等奇山峻峰橫亙(gen) 東(dong) 西,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遠流長,2000餘(yu) 個(ge) 內(nei) 陸湖泊星羅棋布,38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全省濕地麵積達到8133333.3公頃、居全國第一位,年均620億(yi) 方的源頭活水,滋潤了我國半數以上的人口,惠及全國20個(ge) 省區和緬甸、泰國等瀾(滄江)湄(公河)流域5個(ge) 國家。青海生態資產(chan) 總值18.39萬(wan) 億(yi) 元。
正因為(wei) 如此,從(cong)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今天,青海,引人注目。“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國的一個(ge) 十分可愛的地方。”“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正因為(wei) 如此,2019年6月,青海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青海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對青海,是麵向未來發展的百年大計;對全國,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wei) 大實踐;對世界,是義(yi) 不容辭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擔當。
(一)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雪原廣袤,河流、沼澤、湖泊眾(zhong) 多,總麵積12.31萬(wan) 平方公裏,涉及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四縣和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管轄區域。
上世紀末,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三江源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不斷下降,湖泊減少、冰川萎縮、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yan) 重威脅。進入新世紀,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設立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總麵積為(wei) 39.5萬(wan) 平方公裏的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經過多年持續保護保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今年3月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從(cong) 這份《公報》我們(men) 看到,自體(ti) 製試點以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如今,三江源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13%;17211名牧民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員,人均年增收2.16萬(wan) 元。
《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內(nei) 實施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有力推動了生態修複成效明顯好轉。這些工程包括黑土灘綜合治理14000公頃、濕地保護33333.3公頃、草原有害生物防控626666.6公頃、沙漠化土地防治草方格設置1800公頃和牧草補播1333.3公頃等。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與(yu) 建設工程一年一年推進,三江源地區的水源涵養(yang) 功能也明顯增強。“千湖之縣”——瑪多曾經生態環境嚴(yan) 重惡化,全縣4000多個(ge) 大小湖泊幹涸一半以上,有些湖泊甚至被黃沙吞噬。
通過恢複植被、禁牧封育等多種措施,尤其是隨著降水的增加,瑪多地區生態環境逐步恢複,湖泊數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經達到了8000多個(ge) ,恢複並超過了過去的水平,美麗(li) 壯觀的千湖景觀又重現在世人麵前。今年7月8日,我國一級保護瀕危鳥類、白俄羅斯國鳥——黑鸛首次現身黃河源頭。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副縣長甘學斌今年最操心的事情,就是實施《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hui) 2020年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這個(ge) 方案已於(yu) 5月17日出台,以山水林草湖為(wei) 主題編製的黃河源園區環境教育係列叢(cong) 書(shu) 進入最後審稿階段,並招募50名牧民組建了黃河源園區解說隊伍,完成培訓。他說,國家公園是最生動的環境教育平台,要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地的獨特優(you) 勢廣泛開展環境教育,普及自然知識,培養(yang) 自然情感,提高自然意識,引導公眾(zhong) 走進自然、理解自然、感悟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
海拔4000多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年都村,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核心地帶,是一個(ge) 典型的以畜牧業(ye) 為(wei) 主的村落,近年來雪豹越來越多。2019年,昂賽鄉(xiang) 開展的自然體(ti) 驗項目拿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第一個(ge) 特許經營權。當地牧民通過培訓,為(wei) 參與(yu) 自然體(ti) 驗的訪客提供向導、交通和食宿服務,戶均增收1.8萬(wan) 元。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讓越來越多的昂賽人吃上生態飯。
(二)
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出的重大抉擇,是黨(dang) 中央深化生態文明製度改革的一次重大決(jue) 策,是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黨(dang) 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將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健全國家公園保護製度上升到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國家戰略高度,納入到國家重要製度層麵大力推動。
今天我們(men) 看到,開拓創新,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青海正在向世人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
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報《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2015年12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試點方案》。2016年3月5日,中辦國辦正式印發《試點方案》。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動,成立了由省委書(shu) 記、省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及時製定印發了《部署意見》,提出了8個(ge) 方麵、31項重點工作任務,明確了“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liang) 年完成試點任務,五年建成國家公園”的工作目標,形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任務書(shu) 、時間表、路線圖。
2017年6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通過審議。
今年5月份,“青海湖國家公園三年行動”正式啟動,主動融入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目標為(wei) :2020年編製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2021年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申報工作,2022年正式設立青海湖國家公園。
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主名片,是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窗口,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陣地,更是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青海湖水體(ti) 麵積達到4549.38平方公裏,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由2004年的257隻增加至2700餘(yu) 隻,青海湖裸鯉資源量從(cong) 2002年的2592噸增長至9.3萬(wan) 噸,增長35.87倍。
青海作為(wei) 三江源、祁連山所在地,擔負著我國第1個(ge) 、全國首批10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的2個(ge) 試點任務,這是黨(dang) 中央對青海的信任和重托。
自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工作,以打造“生態科研高地”為(wei) 目標,科學布局科研監測規劃,已連續開展了雪豹、豺、荒漠貓、黑頸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專(zhuan) 項調查,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記錄到一隻雌性荒漠貓成功撫育4隻幼崽的畫麵,監測到5隻荒漠貓同框的罕見畫麵。
黑頸鶴作為(wei) 青藏高原濕地鳥類的旗艦物種,是世界上惟一一種生存和繁衍於(yu) 高原的鶴類。2019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啟動了為(wei) 期5年的黑頸鶴等遷徙水鳥專(zhuan) 項調查,如今已初步掌握了青海片區黑頸鶴等遷徙水鳥種類、數量及分布格局。
記者從(cong) 省林草局了解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林業(ye) 大學於(yu) 7月26日至8月4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開展了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誌工作,並且調查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及鄰近濕地黑頸鶴80隻,幼鳥比例達33.8%。
青海省提出在三江源、祁連山2個(ge) 國家公園試點的基礎上,建設具有開先河意義(yi) 的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以此來推動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目前我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wan) 個(ge) 。而作為(wei)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青海自然保護地類型齊全、數量眾(zhong) 多,目前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麵積25萬(wan) 平方公裏,約占國土總麵積的35%。
(三)
包呼圖,蒙古語,意為(wei) 有鹿的地方。包呼圖山是湟水河發源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
湟水河從(cong) 這裏出發,流經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樂(le) 都、民和,在蘭(lan) 州達川西古河嘴入黃河,全長370公裏,在青海省內(nei) 長349公裏,它像一條金色絲(si) 帶將青藏高原與(yu) 中原大地串在了一起。在這條長達350公裏的河兩(liang) 岸,青海各族人民播綠、植綠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從(cong) 2017年開始,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國土綠化動員大會(hui) ,開展春秋兩(liang) 季造林大會(hui) 戰,2019年僅(jin) 海東(dong) 市春秋兩(liang) 季植樹造林“大會(hui) 戰”參加人數達108萬(wan) 人次。與(yu) 此同時,全省各地結合植樹節、荒漠化宣傳(chuan) 日等,加強國土綠化宣傳(chuan) 、倡導綠色理念,大力推進“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試點,積極開展認建認養(yang) 、管護勞動、綠化宣傳(chuan) 、生態保護、撫育管理、捐資捐物、誌願服務等活動,建成了一批民族團結林、誌願者林、青年林、巾幗林、援青林等義(yi) 務植樹基地,持續有力地推動了全民義(yi) 務植樹行動的深入開展。2019年全省完成義(yi) 務植樹1500萬(wan) 株,參與(yu) 義(yi) 務植樹人數達300萬(wan) 人次,完成國土綠化288666.6公頃,為(wei) 計劃任務的108%。
這一年,防沙治沙工作持續推進,全省防沙治沙麵積達到123000公頃,完成貴南縣魯倉(cang) 、茫崖市冷湖兩(liang) 個(ge) 國家沙化封禁保護區年度建設任務,並已開工建設瑪沁縣昌麻河、烏(wu) 蘭(lan) 縣灶火兩(liang) 個(ge) 國家沙化封禁保護區,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麵積20933.3公頃,全省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麵積達582400公頃。
從(cong) 包呼圖山放眼北望,可見頭冠白雪的祁連山。如今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實施的一項關(guan) 乎現在和未來的工程正在紮實推進。
海北州是“三河一湖”即青海湖和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二級支流大通河、中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內(nei) 陸河黑河的水源涵養(yang) 地和發源地,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來源於(yu) 海北。流經河西走廊、內(nei) 蒙古額濟納旗的黑河、托勒河水量的90%源自海北。這裏是維係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態水利安全,以及控製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
2014年5月,國家正式批準海北州為(wei) 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地區。這也是惟一在青藏高原牧區實施的試點建設項目,2015年6月,海北州與(yu) 省水利廳在西海鎮召開“海北州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啟動大會(hui) ”,至此,海北州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步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建設時間上分為(wei) 2015年至2017年為(wei) 試點期,2018年至2020年為(wei) 試點提升期,建設內(nei) 容包括祁連山水源涵養(yang) 能力保障、青海湖為(wei) 主的水生態保護、水安全保障與(yu) 新農(nong) 村建設等9大塊,總投資達到64.03億(yi) 元。
與(yu) 此同時,總投資16.4億(yi) 元的海北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yu) 修複試點項目各項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之中。
這一項目分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水源涵養(yang) 功能提升、生態監管與(yu) 基礎支撐三大類92個(ge) 子項目,分別在祁連縣、剛察縣、海晏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實施,建設內(nei) 容主要包括流域治理、廢棄礦山修複、水源涵養(yang) 功能提升、濕地修複與(yu) 保護、水源地保護等。
幾年來,一係列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正在改變海北草原。
行走在7月的青海草原,天空永遠是深深的蔚藍,在這澄淨的天空下是一望無垠的草原。山地是生機盎然的,青翠的綠色將它們(men) 包裹。那山、那水、那片綠的背後,記載的正是青海各族人民一步一個(ge) 腳印的綠水青山追夢之路,傳(chuan) 遞的是大美青海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以“共建生態文明 共享發展成果”為主題 2020年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將於9月6日在西寧舉辦
8月12日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2020年青海生態(產業)博覽會暨藏毯展(以下簡稱“生態博覽會”)將於9月6日至10日在青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詳細] -
匡湧在調研交通重點項目時強調 加強質量管控 注重生態環保 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交通支撐
8月11日,副省長匡湧調研督導西寧至互助一級、加定至西海公路建設項目。[詳細] -
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三問”談生態環境保護
青海祁連山木裏礦區非法開采問題曝光後,青海省委省政府12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警示教育大會,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信長星主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