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1.4億尾湟魚放流青海湖

一丁 發布時間:2020-09-07 08:50:00來源: 西寧晚報

  今年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海南州共和縣布哈河畔,人潮湧動,熱鬧非凡。人們(men) 懷著感恩的心,將100萬(wan) 尾青海湖裸鯉寶寶緩緩放入美麗(li) 的布哈河。從(cong) 此,這些裸鯉寶寶開啟了它們(men) 新的生命征程。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青海省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把青海湖漁業(ye) 資源修複作為(wei) 青海湖生態建設的核心任務,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計向湖區放流青海湖裸鯉1.4億(yi) 尾,對青海湖裸鯉資源恢複做出了積極貢獻,人工增殖整體(ti) 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已恢複到9.3萬(wan) 噸,是保護初期的35倍。

  湟魚的前世今生

  有說法說,湟魚最早是從(cong) 黃河鯉魚變化而來的,因為(wei) 這個(ge) 從(cong) 分類上來說它們(men) 都是鯉科,湟魚是列屬於(yu) 亞(ya) 科裸鯉屬的一種魚,從(cong) 它現在整個(ge) 的演化過程當中,一個(ge) 就是為(wei) 了適應種群的延續,它的體(ti) 型現在變成了棍棒形,因為(wei) 要克服這個(ge) 過程中的激流、淺灘,讓適應能力達到最適宜這種環境的體(ti) 型,棍棒形水阻最小,也為(wei) 了適應周邊的河道。青海湖是鹽堿水域,為(wei) 適應環境,湟魚要排解體(ti) 內(nei) 的鹽和堿,身上的大部分鱗片退化了,就是肩部、肛門到團鰭這一段腹部有一個(ge) 腹溝,腹溝兩(liang) 邊有兩(liang) 排鱗片,鱗腹魚就是從(cong) 這裏叫起來的,現在從(cong) 湟魚身上少部分的鱗片可以追溯到它的淵源。

攝影:黎曉剛
攝影:黎曉剛

  湟魚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旗艦物種,學名青海湖裸鯉,是高原土著魚類。如今,一到盛夏時節,偌大的青海湖裏幾乎沒有了湟魚的影子,而在青海湖入湖河流沙柳河、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內(nei) ,便會(hui) 看到成群結隊的湟魚摩肩接踵逆流而上,前往上遊淡水區域產(chan) 卵。時隔多年,湟魚洄遊再度呈現出“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盛景,吸引了不少國內(nei) 外遊人前來觀看。

  封湖育魚顯成效

  從(cong) 2002年首次利用水下聲納探測技術,動態監測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以來,青海湖湟魚資源蘊藏量至2020年已經提高了35倍,這是青海省生態保護的最佳體(ti) 現。青海湖是維係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是阻擋西部荒漠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稱為(wei) 我國西北部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同時還是生物多樣性與(yu) 生物種質基因較為(wei) 豐(feng) 富的重要地區之一,被譽為(wei) “青藏高原基因庫”,有大天鵝、斑頭雁、黑頸鶴、棕頭歐等222種鳥類,約占全國鳥類種數的17%,每年有約20餘(yu) 萬(wan) 隻鳥在這裏棲息繁殖,還有極瀕危物種普氏原羚等多種野生動物和445種植物,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寶庫。而湟魚正是這些鳥兒(er) 們(men) 的食物,處在青海湖地區生物鏈的低端。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了湟魚,就沒有20餘(yu) 萬(wan) 隻水鳥,沒有水鳥青海湖就會(hui) 變成又一個(ge) “死海”。

  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濕地麵積持續增加,水體(ti) 自淨能力明顯提高,水生生物資源量同步增加。隨著高原水中精靈—青海湖裸鯉種群資源進入恢複期,人們(men) 越來越感覺到高原藍寶石—青海湖越發迷人,“以魚淨水、以魚養(yang) 水、以魚抑藻、以魚控草”的生態模式已經形成。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