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的紮西,願做黃河源頭生態衛士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個(ge) “天上”之所在,就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瑪多縣。在藏語裏,瑪多意為(wei) “黃河源頭”。
這裏是三江源腹地,也是野生動物的家園。“野驢、野鹿、藏狐、黑頸鶴、棕熊……這幾年能看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生態管護員紮西激動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生態管護員,如今是黃河源頭一道亮麗(li) 的風景。過去生活在黃河源頭沿線的農(nong) 牧民,經過專(zhuan) 業(ye) 培訓後,上崗成為(wei) 這裏的專(zhuan) 職守護者,在生態巡護、保護動物、清理白色垃圾、政策宣講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態管護員每月有固定工資,作為(wei) 公益性崗位,優(you) 先從(cong) 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
49歲的紮西在生態管護員崗位上工作6年了,兩(liang) 年前已實現脫貧。他說不清日常巡邏所輻射的範圍具體(ti) 有多大,反正騎摩托車一天可以走十幾公裏,通常巡邏一圈需要兩(liang) 天時間。冬天則需要3天,遇到下雪摩托車走不過去的地方,就要跟村民借牛或者馬。一個(ge) 月巡邏時間大概20天左右。
巡邏中,最令紮西難忘的是救助野生動物。“去年冬天碰到野鹿掉進冰窟窿,我們(men) 幾個(ge) 人好不容易用繩子把它綁住,拉了上來,幫它養(yang) 了幾天傷(shang) ,然後送它回歸野外。”紮西說,這種突發事件很偶然,對待野生動物還是以守護工作為(wei) 主,比如給黑頸鶴搭窩。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衍在高原的珍稀鶴類,棲息於(yu) 海拔2500米—5000米的高原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它們(men) 開春回到高原濕地搭窩築巢、繁衍後代,至秋天開始南遷越冬。而濕地經過漲水退水,會(hui) 把黑頸鶴的窩衝(chong) 散。紮西說,在黃河鄉(xiang) ,他的同事們(men) 把黑頸鶴的窩搭在高過水麵的樁上,這樣,南渡北歸的黑頸鶴就不至於(yu) 流離失所了。
“以前野生動物遠遠地看見人就跑了,現在可以靠近很多。”紮西翻著手機裏的照片,展示他拍到的各種動物,有些是他之前從(cong) 來沒有見過的。他說,現在在縣城就能看見藏狐和野驢。
野生動物漸漸多起來,紮西他們(men) 巡邏隊也不敢像以前那樣12人分三組走了,改成大家抱團一起走。“4、5月以後就經常碰到熊,我們(men) 看見了就趕緊跑。”紮西笑著說,不怕。
不過,巡邏最日常最基礎的工作還是撿垃圾。這些垃圾包括以前牧民到處亂(luan) 扔的衣服、褲子、鞋子等生活垃圾,現在基本已經撿幹淨了。紮西說,每個(ge) 村現在都建有微信群來督促大家不亂(luan) 扔垃圾,“每戶牧民把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我們(men) 再統一收集拉到縣城。”
除了生態管護員的工資,紮西一家還有放牧、村裏分紅等其他收入,現在生活越來越好。紮西喜歡做生態管護員,黃河源頭是他的家,生態環境逐漸向好是他最樸素的願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隱秘的高原草湖
這是林芝市波密縣草湖風景(9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這是林芝市波密縣草湖風景(9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詳細] -
文明旅遊 守護地球第三極
9月10日,由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主辦的“2020年美麗公約擦亮天路守護地球第三極文明旅遊宣傳實踐交流會”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舉行。[詳細] -
曲水縣統籌村莊清潔行動 農牧區垃圾集中收運處理
近年來,曲水縣高度重視、精心安排,組織各鄉鎮、各行政村積極作為,全縣村容村貌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