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守護黃河源頭 描繪幸福安瀾

秦睿 金玥彤 發布時間:2020-09-17 14:03:00來源: 青海日報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黃河的源頭在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xiang) 郭洋村約古宗列曲,汩汩翻滾的泉眼湧流出涓涓細流,進入紮陵湖、鄂陵湖後一路向東(dong) ,匯聚成奔湧咆哮的大河,孕育文明,滋養(yang) 華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重要,源頭更是重中之重。

  作為(wei) 黃河源頭的玉樹,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要求,勇擔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ti) 責任,著力解決(jue) 黃河源頭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民生改善任務艱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問題,在保護生態屏障中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探索有源頭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中抓住戰略機遇,實現“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美麗(li) 願景。

  算好永續發展的“大賬”

  做好保護和發展的統一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黃河源頭第一家”格求一家的草場劃進黃河源頭核心區,牛羊不能在自家的草場吃草了,政府給他們(men) 發放禁牧補貼,他家的70頭牛全部交到禁牧區之外合作社的放牧點,同時格求成為(wei) 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資,每天守護著海拔4650米的黃河源頭自然環境。

  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縣的白地溝和大場金礦,由於(yu)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開采砂金,導致草場大麵積破壞,水土流失嚴(yan) 重,經過近年來下大力氣生態恢複綜合治理,如今兩(liang) 個(ge) 區域堰塞湖消失並重新恢複了綠色生機,曆史性遺留問題得到徹底解決(jue) ,黃河水係生態及水資源安全得到保護。

  得益於(yu)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建設、三江源園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和黃河源頭生態治理項目,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最嚴(yan) 格的製度措施作為(wei) 保障,黃河源頭及分支流域生態係統退化得到初步遏製,水源涵養(yang) 生態功能得到修複,單位麵積水源涵養(yang) 量持續增長。如今的約古宗列盆地,花草比過去茂盛,上百處清泉分布在草原各處,水源充足又幹淨,歡快的溪流匯聚成河一路暢流而去。

  擔當好源頭責任,必須做好黃河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大文章。治水必治山,治山必治草,玉樹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思維,把保護好天然草場和林區作為(wei) 頭等大事,圍繞生態畜牧業(ye) 發展有效降低了草原的牲畜承載量,實施灌溉工程和育苗基地項目,草原退化沙化勢頭得到控製,草原植被覆蓋度增加,流域濕地結構得以保護,進而對流域生物多樣性產(chan) 生有益影響。處理好人與(yu) 水的關(guan) 係就是抓住了黃河流域治理保護的“牛鼻子”,玉樹將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作為(wei) 治水宗旨,全州落實河長製,共設立州、縣、鄉(xiang) 、村四級河長456名,以積極行動打贏“碧水”保衛戰,全州飲用水所有水源地水質均在三類以上,水質達標率為(wei) 100% 。

  如今,水生態文明理念在當地群眾(zhong) 的生態保護意識中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保護三江源區域生態係統,支撐區域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培育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探索流域發展新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沿黃河各地區要從(cong) 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處於(yu) 黃河源頭的曲麻萊縣是純牧業(ye) 縣,也是生態要地,靠傳(chuan) 統畜牧業(ye) 已滿足不了牧民群眾(zhong) 基本生產(chan) 生活的需求,隻有打破此現象,發展第二、三產(chan) 業(ye) ,才能脫貧致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因此,曲麻萊縣立足地方特色資源,積極培育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加快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步伐。

  確立“4321”牧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新布局,成立生態畜牧合作社,四種基本生產(chan) 經營方式、三個(ge) 產(chan) 業(ye) 保障措施、兩(liang) 個(ge) 產(chan) 業(ye) 配套項目齊頭並進,實現一個(ge) “全麵小康”的目標,發展以生態為(wei) 優(you) 先的特色畜牧業(ye) 走向現代化、規模化乃至品牌化,有利於(yu) 退牧還草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同時讓牧民增收,曲麻萊探索出生態、生產(chan) 、生活良性循環的源頭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

  投資建成了集唐卡、理發、美甲、服裝、裝載機、挖掘機、汽修、金銀匠、烹飪、裝飾裝潢等各類培訓為(wei) 一體(ti) 的曲麻萊縣農(nong) 牧民創業(ye) 指導服務中心,成為(wei) 全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約改鎮長江村26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實現並網發電,“自發自用、餘(yu) 電上網”的模式省下了電費,增加了群眾(zhong) 收入;

  供暖改造,清潔取暖係統也進入各鄉(xiang) 鎮和縣城所有居民家中,促進經濟發展轉型,讓世代遊牧的民族可以過上智能化、現代化的高品質生活,有效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ti) 的排放量,達到“草原美、家庭美、生活美、產(chan) 業(ye) 美”的理想狀態……

  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玉樹迎來了更多發展機遇。

  傳(chuan) 承黃河源頭文化

  凝聚時代奮進力量

  黃河不僅(jin) 孕育了生命,也是文明的起源。保護黃河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團結各族人民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作為(wei) 黃河源頭的玉樹州,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江河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玉樹也在積極挖掘其中的博大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講好玉樹故事,增強源頭江河文化的生命力、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ye) 的發展,玉樹開展了多個(ge) 涉水的重要文化活動,包括“三江源水文化節”和以“同飲黃河水 共築中華夢”為(wei) 主題的黃河萬(wan) 裏行生態人文交流活動等,立體(ti) 展示黃河源頭地區自然環境、人文曆史及新時代河源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發生的新變化,提升公眾(zhong) 對黃河源頭的關(guan) 注度。

  2017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批準在玉樹州設立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積極推進以非遺為(wei) 重點的整體(ti) 性保護工作,在保護傳(chuan) 承當地豐(feng) 富多彩的口頭傳(chuan) 統、民族歌舞、民間技藝、傳(chuan) 統美術、民俗節慶、史詩文化中加深中華民族認同感,加強為(wei) 新時代奮進的精神力量。

  九曲黃河一份情,兩(liang) 岸綠林四季清。

  今天,黃河河畔,高山、草原、河湖交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藏式民房,整潔幹淨的街道,生動描繪著一幅“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li) 畫卷,述說著讓黃河成為(wei) 永遠造福中華民族幸福河的信念。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