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我有一個植樹夢”

薛文獻 王澤昊 格桑朗傑 發布時間:2020-10-09 09:31:00來源: 新華社

   位於(yu) 滇藏交界處的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納西村,地處瀾滄江幹熱河穀,山高坡陡,植被稀疏。但在公路東(dong) 側(ce) 的一座山上,核桃、葡萄、石榴、櫻桃、橘子等樹木迎風搖曳,綠意婆娑,生機盎然,與(yu) 周圍紅褐色的群山形成鮮明對比。

   這裏是“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三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承包了2200多畝(mu) 的一座荒山,種植了2萬(wan) 多株各類樹木,已蔚然成林。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圖文互動)(1)“我有一個(ge) 植樹夢”——紮西旺堆和他的“綠色家園”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三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紮西旺堆在苗圃裏查看石榴樹苗的生長情況(5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當地,帶頭承包荒山的合作社負責人紮西旺堆大名鼎鼎——68歲的他早已是千萬(wan) 富翁,如今返鄉(xiang) 創業(ye) ,隻為(wei) 了綠化家鄉(xiang) 的荒山,圓兒(er) 時的植樹夢。

   “小時候,我到這裏放羊,看著光禿禿的山,心想長大後,我要在山上種滿樹和草,讓羊兒(er) 吃個(ge) 飽。”綠化荒山的種子,早已在紮西旺堆心裏紮下了根。

   出生於(yu) 1952年的紮西旺堆,從(cong) 小生活窮困,上了一年學就在家裏務農(nong) ,成年後四處打工討生活。“人們(men) 不會(hui) 種地,每畝(mu) 地隻能產(chan) 100多斤糧食。”發展家鄉(xiang) 的農(nong) 業(ye) ,成了紮西旺堆當時的理想。

   23歲那年,他被選派到北京學習(xi) 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一年後學成歸來,帶領群眾(zhong) 搞起了雜交育種。

   “我帶了幾個(ge) 人,成立了農(nong) 研所,試種各類作物,雜交玉米畝(mu) 產(chan) 達到1000多斤,最多時種了上千畝(mu) ,各地參觀團都來了。”這是一段讓紮西旺堆引以為(wei) 傲的曆史。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圖文互動)(2)“我有一個(ge) 植樹夢”——紮西旺堆和他的“綠色家園”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三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紮西旺堆查看茶樹的生長情況(5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後來,紮西旺堆獲評“全國農(nong) 村學科學用科學青年標兵”“全國科普惠農(nong) 興(xing) 村帶頭人”,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農(nong) 業(ye) 技術員。

   不隻對農(nong) 業(ye) 有研究,紮西旺堆還很有商業(ye) 頭腦。

   1985年,芒康縣推行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紮西旺堆率先承包土地發展種植,又貸款買(mai) 了一輛二手卡車,在西藏和雲(yun) 南兩(liang) 地跑運輸,成為(wei) 鄉(xiang) 裏第一個(ge) 萬(wan) 元戶。

   後來,紮西旺堆把生意做到了雲(yun) 南,先後在大理開茶館、成立“紮西農(nong) 機農(nong) 具廠”等。年複一年,生意越做越大,他積累了上千萬(wan) 元的資產(chan) 。

   “生意做得再大,我的根還在納西村。”2010年,紮西旺堆帶著3000萬(wan) 元資金回到家鄉(xiang) ,承包荒山,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合作社,打造他心目中的“綠色家園”。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圖文互動)(3)“我有一個(ge) 植樹夢”——紮西旺堆和他的“綠色家園”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三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紮西旺堆在喂牛(5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上山的路泥濘不堪,住在山上的群眾(zhong) 出行很不方便。他投資上千萬(wan) 元,新修了從(cong) 國道214線至納西村洛仁組15公裏長的盤山公路。山裏長期缺水,他從(cong) 山上引水下來,既解決(jue) 了當地群眾(zhong) 祖祖輩輩的缺水難題,又用於(yu) 灌溉。

   當地經濟林木品種單一,他不斷引進新品種,反複試驗。他還發展養(yang) 殖業(ye) ,建起珍珠雞和紅拉山雞養(yang) 殖基地,讓牛在山上轉,雞在林下跑,魚在池中遊,把荒山變成立體(ti) 農(nong) 場。

   農(nong) 場資金投入大,他先後開辦了磚廠、砂石廠、醫院等,解決(jue) 了當地群眾(zhong) 的就業(ye) ,還補貼農(nong) 場急需。

   10年過去了,曾經的荒山舊貌換新顏,層層梯田上,高高低低的各類經濟作物開花結果,試種的茶葉新品種長勢喜人,立體(ti) 養(yang) 殖規模逐漸擴大,養(yang) 殖珍珠雞3000隻,紅拉山雞1500隻。

   “現在的發展,基本上符合我的預期,但距離最終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紮西旺堆說,“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和我一起綠化荒山有了收入,這就值了。”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圖文互動)(4)“我有一個(ge) 植樹夢”——紮西旺堆和他的“綠色家園”

   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三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紮西旺堆在苗圃裏查看石榴樹苗的生長情況(5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據不完全統計,當地群眾(zhong) 先後有3800多人(次)在合作社務工,收入達1200多萬(wan) 元,其中包括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作社還先後組織各類培訓30多場,培訓種植能手520名,駕駛員26名。

   紮西旺堆說,這裏將來要發展集特色養(yang) 殖、經濟林木種植、優(you) 質果品深加工、餐飲休閑、觀光等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農(nong) 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他要打造的,形象點說就是一個(ge) “高效精致的家庭農(nong) 場”。

   他的妻子、兒(er) 子,還有留學歸國的女兒(er) ,也陸續加入創業(ye) 隊伍中。

   行走在綠樹濃蔭下,山間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雞鳴犬吠不絕於(yu) 耳。紮西旺堆邊走邊說:“我就是個(ge) 農(nong) 民,就喜歡種樹、種莊稼。”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