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在瑪多,領略黃河源頭的壯美

李興發 發布時間:2020-10-22 08:56:00來源: 青海新聞網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位於(yu)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是萬(wan) 裏黃河流經的第一縣,黃河流域年總徑流量的43%在這裏匯集而成,如今的瑪多縣緊扣目標定位,勇擔國家使命,大膽改革創新,艱辛探索實踐,通過不懈努力全麵完成體(ti) 製試點任務,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瑪多方案。

  一

  距瑪多縣100公裏外的紮陵湖畔,一群牧民的身影出現在我們(men) 視野中,這十多人組成的人群中上有六十多歲的老人,下有十七八歲青年,他們(men) 並非為(wei) 了放牧而集結於(yu) 此,而是在撿垃圾。

  “我們(men) 曾經為(wei) 了這片草原離開過這裏。”桑俄是這人群中的一員。據他回憶,在2003年前,為(wei) 了謀求更多的經濟收入,牧民們(men) 開始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牛群,牲畜猛增,打破了草畜不平衡,短短的幾年間,草地開始退化、湖泊開始幹涸。

  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啟動。為(wei) 了讓黃河源頭的生態更快恢複,當地群眾(zhong) 搬遷到了城鎮,桑俄是最早遷入城鎮的牧民之一。牧民搬遷的同時,退牧還草、以草定畜、沙化治理、工程滅鼠等環境治理工程也同步展開。

  “現在為(wei) 了它我又回到了這裏。”桑俄揪了揪自己的衣服告訴記者,他離開時穿的還是傳(chuan) 統的藏服,回來時則穿著草原管護站的綠色製服,佩戴的是印有“生態管護員”字樣的袖標。

  如今瑪多縣黃河鄉(xiang) 、瑪查理鎮、紮陵湖鄉(xiang) 3個(ge) 鄉(xiang) 鎮成立了3個(ge) 草原管護站、19個(ge) 村級養(yang) 護隊、123個(ge) 小支隊,3042名生態管護員肩負起了山、水、林、草、湖的生態管護,每戶人家一名生態管護員。

  投資1.57億(yi) 元實施了燃煤鍋爐改電鍋爐和4.4兆瓦光伏扶貧項目,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縣域清潔能源供暖全覆蓋,每年可替代標煤2.2萬(wan) 噸、減少碳粉塵排放1.56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5.6萬(wan) 噸、二氧化硫排放2053噸、氮氧化物排放870噸,形成了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了生態、鼓了錢袋”這個(ge) 看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在瑪多縣卻已經不是什麽(me) 新鮮事兒(er) 了。

  進入10月,這裏的牧民們(men) 為(wei) 轉場忙碌著,開始從(cong) 秋窩子搬往冬窩子。但這樣的遊牧生活對於(yu) 尖措而言,已經不是必須的生活路徑。一大早尖措穿好巡護服戴好袖章,檢查完摩托車後在微信群招呼其他幾個(ge) 巡護員,準備踏上他每天十多公裏的巡護之路。

  2017年開始,瑪多縣以生態管護員為(wei) 載體(ti) ,全麵推進“生態保護+基層黨(dang) 建+精準扶貧+保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ti) 的生態管護模式。

  尖措正是六位一體(ti) 的生態管護模式的受益者,“2017年我被聘為(wei) 巡護員,每天在巡路上要記錄野生動物的活動情況,觀察河流湖泊有沒有遭受汙染,清理草原上的垃圾等事情,每個(ge) 月有1800元的收入。”尖措告訴記者,公益性崗位讓他一個(ge) 人一年就能得到2萬(wan) 多元的收入,相當於(yu) 以前他們(men) 一家一年的收入。

  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多湧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爾金次排,享受著綠電光伏產(chan) 業(ye) 帶來的紅利。2019年爾金次排通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10兆瓦光伏電站收益分紅,全家增收了2403.92元。電站發電收益讓他一家有了長期穩定的收入。

  2018年10月,由國家電網公司捐贈、國網青海電力公司負責建設實施的國內(nei) 海拔最高聯村光伏扶貧電站瑪多4.4兆瓦光伏扶貧聯村電站正式並網發電。該電站年發電收入540萬(wan) 元,惠及全縣621戶貧困戶,1774名貧困人口,並帶動每村每年不低於(yu) 30萬(wan) 元的村集體(ti) 經濟收入。

  除了光伏產(chan) 業(ye) 外,瑪多縣還在草場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基礎上,探索發展“黨(dang) 支部+合作社+牧戶”生態畜牧業(ye) 模式,成立了22個(g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流轉草場171553.3公頃,牛羊入股3.5萬(wan) 頭(隻),平均每村創收13.7萬(wan) 元,最高達32.9萬(wan) 元。

  爾金次排也是生態畜牧業(ye) 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訴記者,2019年他從(cong) 白藏羊產(chan) 業(ye) 分紅中獲利1萬(wan) 多元。

  瑪多牧民如今在公益性崗位+光伏產(chan) 業(ye) +生態畜牧業(ye) 的綠色發展模式下,已經跳出了發展與(yu) 破壞的矛盾糾葛,探索出了一條生產(chan) 、生活、生態聯動融合發展之路。

  

  “現在巡護就是一種自駕遊的享受啊!”今年29歲的索南江措,自從(cong) 易地搬遷後就離開了紮陵湖鄉(xiang) ,在果洛州大武鎮、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等地打過工,賣過藏銀飾和蟲草,2018年他回到家鄉(xiang) 當起了一名生態管護員。

  作為(wei) 90後,他與(yu) 其他同齡人不同的是,索南江措能夠按捺住自己的心,把巡護工作當做一種享受來進行。“你想啊,騎著摩托車在草原上奔馳,不光有美麗(li) 的風景可以欣賞,還時不時地能碰到野驢、狐狸等動物。撿完垃圾在湖邊坐下來休息時,看著湖麵上的野鴨、大雁,這不是城裏人自駕遊所追求的嗎?”索南江措告訴記者,無論走到哪裏都不如自己的家鄉(xiang) 好,何況如今的瑪多風光更加壯美。

  的確,如今的瑪多在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原則下,以大工程、大修複促進大保護,生態環境在持續向好向優(you) ,黃河源千湖奇觀得以再現。據《青海省2018年生態氣象監測公報》顯示,瑪多縣鄂陵湖、紮陵湖湖泊麵積與(yu) 2017年相比分別增加74.6平方公裏和117.4平方公裏,濕地麵積增加104平方公裏,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ge) 增加到現在的5849個(ge) 。2018年,瑪多縣平均產(chan) 草量達到每畝(mu) (0.0667公頃)187公斤,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9.82%。同時,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尤其是藏野驢、藏原羚等數量明顯增加,2018年還拍攝到了雪豹和520匹規模的藏野驢大種群。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