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藍水更綠
11月6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通報《青海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情況。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方位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特別是“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大要求,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省情定位,堅決(jue) 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政治責任,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聚焦保護“中華水塔”、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實施,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貢獻青海力量。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圍繞“籃天、碧水、淨土”目標任務,以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wei) 抓手,強力推動實施《青海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6方麵23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11項約束性指標全部提前完成。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司文軒說,這五年,是青海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ye) 發展最好的五年,也是全省人民群眾(zhong) 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的五年。
經過近五年努力,青海省汙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ti) 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麵環境質量達到或好於(yu) Ⅲ類的比例達到94.7%,全麵消除劣Ⅴ類水體(ti) ,提前一年完成規劃目標。西寧市、海東(dong) 市優(you) 良天數平均比例達95%;全省四項主要汙染物提前兩(liang) 年完成“十三五”減排目標任務。
五年來,青海省紮實推進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推動實施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製,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穩定向好,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全省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
司文軒介紹,五年來,民生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取得新突破,堅持“好水和差水”一起抓,係統推進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爭(zheng) 取落實中央專(zhuan) 項資金,支持實施長江源區、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工程。以兩(liang) 市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為(wei) 重點,落實“抑塵、減煤、控車、治企、增綠”措施,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2.6萬(wan) 輛、燃煤小鍋爐2673蒸噸,分類推進687家“散亂(luan) 汙”企業(ye) 綜合整治和27家鐵合金企業(ye) 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任務。持續推進農(nong) 村環境綜合整治,累計安排整治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4515個(ge) ,按期實現整治全覆蓋,全省開展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的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達到100%,實施生活汙水治理的村莊超過10%,農(nong) 村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據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與(yu) 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相比,青海省主要汙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75%,氨氮下降55.84%,總氮下降24.17%,總磷下降25%,反映出青海省汙染治理能力的明顯提升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司文軒介紹,五年來,生態文明製度改革取得新成效。製定生態文明製度建設總體(ti) 方案,率先在全國省級層麵對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國家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出台後,製定了貫徹實施意見並進行具體(ti) 實踐,基本搭建了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
司文軒表示,下一步,將主動適應新形勢新目標和新要求,科學編製“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wei)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發揮應有作用,為(wei) 建設現代化青海開好局起好步,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譜寫(xie) 青海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