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首個濕地保護項目通過評審

發布時間:2020-11-19 09:51:00來源: 青海新聞網

  近日,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林業(ye) 和草原局組織專(zhuan) 家審查通過了由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2020年中央財政林業(ye) 科技推廣項目“湟水流域國家濕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該項目是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係統第一個(ge) 濕地保護科技推廣示範項目,也是國家濕地公園首次承擔的科技推廣項目。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100萬(wan) 元,實施期限為(wei) 三年。依托西寧市人民公園完成的“濕地觀賞植物引種、開發及人工群落示範”科技成果,通過濕地植物繁育、示範推廣及研究,將完成水毛茛、杉葉藻、北水苦蕒、睡蓮等濕地觀賞價(jia) 值高的水生植物培育4-6種,培育苗木4萬(wan) 株,示範栽培西北沼委陵菜、具鱗水柏枝、線葉柳、中國黃花柳等濕生植物180畝(mu) ,研究總結濕地立地條件下濕生植物栽培技術,登記科技成果1項。

  該項目通過選擇具有耐汙能力、淨化能力、適應能力、抗逆性、抗凍、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適生鄉(xiang) 土濕地植物,在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內(nei) 進行人工選育及示範栽培,加速濕地植被的恢複進程。根據濕地退化,林分老化,花灌木較少,植物群落搭配不完善的現狀,以修複和重建濕地生態植物群落的完整性為(wei) 主要目標,配合濕地公園景觀,以“一條水,一片綠”的景觀特征,加大濕生植物的栽植和培育力度,提高濕地植被覆蓋度,塑造綠化景觀,營造高、中、低錯落有致,喬(qiao) 、灌、草有機結合的植被結構,保證濕地公園生態群落的原真性、係統性,為(wei) 野生動物尤其是水禽營造適宜的棲息、覓食之地,為(wei) 居民提供一處回歸自然、貼近自然的休憩空間。

  通過項目實施,將實現對高原鄉(xiang) 土濕地植物開展人工培育及小規模栽植等技術研究,選育出適宜湟水流域適生的特色濕生植物,為(wei) 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濕地公園濕地植物係列繁殖及綜合集成配套濕地景觀綠化提供技術示範,為(wei) 今後研究高原濕地生態係統保護與(yu) 修複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專(zhuan) 家組一致認為(wei) ,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對湟水流域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景觀配置、退化濕地修複、小微濕地修複與(yu) 完善具有重要意義(yi) 。實施方案編製科學合理,技術措施明確,圖、文、表等資料齊全,經費預算合理,組織保障措施到位,同意通過審查。

  濕地管理處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在青海省濕地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所開展的濕地植物繁育、推廣及研究是一項創新型的工作,省濕地保護中心作為(wei) 項目技術支撐單位,要發揮“領頭雁”的作用,以此為(wei) 起點,結合全省實施的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小微濕地建設等項目,產(chan) 學研融合,進一步強化濕地保護科技示範引領帶動作用,重點開展濕地保護、退化濕地修複、濕地資源有效利用、濕地功能價(jia) 值評價(jia) 等方麵的研究,提高青海省濕地科學研究水平。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