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
兵站部官兵進行參與(yu) 西寧南北山綠化
一條公路連接青藏,跨越地球第三極。
青藏公路,這條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公路穿越了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地位最重要的青藏高原,多年來,西藏軍(jun) 區青藏兵站部的代代官兵為(wei) 了雪域高原的繁榮穩定植根於(yu) 此,這條“天路”既記錄了這支隊伍的光榮與(yu) 汗水,也記錄了他們(men) 嗬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的動人故事……
為(wei) 了看到那一抹綠
9月,從(cong) 格爾木出發踏上青藏線,隨著地勢的逐漸升高,路兩(liang) 旁已難覓綠意,離開海拔3575米納赤台兵站後樹木就徹底沒了蹤影。
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拉孜、古措……從(cong) 青海到西藏,我們(men) 在與(yu) 兵站部各個(ge) 兵站、泵站官兵們(men) 的交流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men) 對綠色的渴望。
一走進某管線大隊八中隊的大門,副隊長蘇澤東(dong) 就將我們(men) 迎進了站裏的“氧吧”——溫室大棚。菜瓜、南瓜、黃瓜、玉米、大蔥……這裏生長的蔬菜都是泵站官兵經過無數次試種篩選出來的,能在海拔4870米的地方看到滿眼的綠色,實在讓人感到驚喜。
“為(wei) 了種出菜,大家想了很多辦法:向當地牧民收購牛糞改良土壤、網購種子自學種植……”蘇澤東(dong) 說,“在經曆了很多次失敗後,今年終於(yu) 種出了第一個(ge) 菜瓜,這個(ge) 菜瓜我們(men) 根本舍不得摘,大家每天隻要來看看它心情都會(hui) 好很多,那種收獲的喜悅特別強烈。”
正在說話間,頂棚突然響起了劈裏啪啦的聲音,高原的天氣就是這樣多變,剛才還是晴空萬(wan) 裏,一轉眼就是冰雹暴雨。
“這裏的氣候太惡劣了,種了六七盆花能活一盆就不錯了,為(wei) 了給花補充營養(yang) ,官兵們(men) 都會(hui) 把自己省下的‘二十一金維他’埋進花盆裏,就是為(wei) 了能在荒涼的高原多看到一些綠色。”蘇澤東(dong) 說道。
古措兵站位於(yu) 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古措村,天氣好時能從(cong) 這裏遙望到珠穆朗瑪峰。
“官兵們(men) 太渴望看見綠色了,但這裏又太缺少綠色了,我們(men) 兵站院子裏的雜草我們(men) 都舍不得除掉,連食堂牆上的壁畫都是綠色的樹木。”站長黃昆對我們(men) 說。
冬天的古措氣溫最低能到零下30攝氏度,寒風能從(cong) 午飯後一直刮到第二天早晨。“當地所有的樹都在我們(men) 院子裏了,官兵們(men) 年年種百棵以上的樹,但能成活的沒有幾棵。”黃昆說:“就像2011年,官兵們(men) 種了300棵樹,隻活下來了1棵。”
漫長寒冷的冬天讓“讓樹活下來”這個(ge) 簡單目標都格外困難,但兵站官兵們(men) 仍然想盡了辦法。一到冬天,他們(men) 就會(hui) 向當地的老鄉(xiang) 買(mai) 一些青稞草編成席子,然後再把院子裏所有的樹都裹起來,但就算是這樣當年種的新樹還是很難扛過冬天,甚至有些老樹也會(hui) 被凍死。
在青藏高原,“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挑戰的事情,但這麽(me) 多年下來,兵站官兵們(men) 依然“養(yang) 活”了六七十棵樹,每一棵樹都陪伴著他們(men) 度過了每一個(ge) 孤獨的日子。
“盡管在高寒地區種樹非常困難,盡管種出的樹長得不高也不粗,但我們(men) 還是會(hui) 繼續種下去,因為(wei) 每年看著它們(men) 抽枝發芽、茁壯成長,就像是我們(men) 紮根邊疆的一種寄托。”黃昆說。
近年來,兵站部官兵積極投身“三江源”保護區生態環境建設,開墾林地400多公頃、植樹300多萬(wan) 株、營造防護林帶550多公裏,並建成多處“千畝(mu) 國防林”。兵站部還無償(chang) 將在青海湖畔開墾的1120公頃耕地退耕還草還湖,並承擔了西寧市西山林場133.33公頃荒山造林任務,昔日駐地周邊的荒山變得綠樹成蔭。
兵站部官兵救下受傷(shang) 的野生動物
與(yu) 高原生靈相伴相隨
“當時我正在休息,無意間看見遠處有個(ge) 動物在那掙紮,我以為(wei) 是家養(yang) 的羊,走近一看發現是一隻野生動物。”今年五月,某汽車運輸旅的汽車兵在海拔4400米的羌塘腹地執勤途中,意外救下了一隻可愛的小羚羊。
班長羅永春和另一名戰士趕過去後發現,小羚羊的右後腿被鐵絲(si) 網纏住,流了許多血,戰士立刻拿來手鉗剪斷了鐵絲(si) 網,班長則小心翼翼地將小羚羊的腿從(cong) 鐵絲(si) 網中取出,隨後趕到的衛生員立即對它的腿部進行了清洗、消毒和包紮。
“這隻是不是藏羚羊啊?”“應該不是,你看它的屁股上有個(ge) 桃心。”經過一番辨認,大家終於(yu) 認出救下的這隻小羚羊原來就是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國特有的羚羊,也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物種。
包紮完畢後,班長與(yu) 上級取得聯係,溝通當地動物保護站對小羚羊進行救助。在把小羚羊抱上車,給它喂了些水後,班長一行隨後將其送往了動物保護站。班長說,經過幾天的救治,康複後的小家夥(huo) 已經回歸草原。
兵站部官兵們(men) 與(yu) 高原野生動物既有溫馨感人的瞬間,同樣有驚心動魄的時刻。
“昨天晚上兩(liang) 三點我聽到外麵有‘喤喤喤’的聲音,打開手電一照就看見一頭熊在窗戶底下晃悠。”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兵站——唐古拉山兵站,班長餘(yu) 金濤指著兵站食堂背後的一個(ge) 山坡說,基本每天晚上熊都會(hui) 翻過山來到兵站附近,為(wei) 了與(yu) 熊和諧共處,官兵們(men) 會(hui) 定點為(wei) 熊投喂一些剩菜剩飯。
多年來在與(yu) 高原生靈的相伴相隨中,兵站部的官兵們(men) 還配合當地開展山區巡護、治理偷獵盜采,以實際行動當好青藏高原生態衛士。
為(wei) “軍(jun) 裝綠”增添“環保綠”
沿著青藏公路來到4536米的唐古拉山鎮,長江源頭沱沱河正從(cong) 小鎮旁的藍天綠草間靜靜流過,但是在道路兩(liang) 旁一些被隨意丟(diu) 棄的塑料瓶顯得格外紮眼。
“隨著近年來青藏公路上運輸的越發繁忙和遊客的不斷湧入,國道兩(liang) 旁被丟(diu) 棄的大量垃圾威脅著長江源頭脆弱的生態環境,並且垃圾量呈現了逐年增長的勢頭。”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的環保誌願者張思瀛對記者說。
長期以來,保護站通過開展“垃圾換物品”“帶走一袋垃圾,嗬護長江水源”等活動對長江源地的垃圾開展清理與(yu) 分類調查工作,從(cong) 2012年以來,沱沱河兵站的全體(ti) 官兵們(men) 也積極參與(yu) 到了這項環保事業(ye) 中來,為(wei) “軍(jun) 裝綠”增添了一分“環保綠”。
“我們(men) 與(yu) 兵站的教導員在環保理念上一拍即合。”張思瀛說:“這些年來,兵站為(wei) 環保事業(ye) 提供了許多幫助,給保護站提供過氧氣和飯菜的同時,也會(hui) 用我們(men) 提供的垃圾袋主動撿拾垃圾,然後交由我們(men) 統計和處理,最多的一次交來了8000多個(ge) 易拉罐。”
就在今年的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沱沱河兵站利用黨(dang) 團活動日與(yu) 保護站工作者共同開展了垃圾調查收集與(yu) 分類活動。經過兵站全體(ti) 官兵和保護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當天共拾得塑料瓶201個(ge) ,玻璃瓶8個(ge) ,鐵罐130個(ge) ,鋁罐17個(ge) ,其他垃圾包括餐盒、塑料軟包裝、廢棄汽車零件、泡沫、鐵皮、橡膠等共計30餘(yu) 千克。
“參與(yu) 長江源保護行動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充實了我們(men) 的軍(jun) 營生活。保護好自然環境,是我們(men) 軍(jun) 人的責任和義(yi) 務,今後我們(men) 會(hui) 繼續攜手保護站的工作者把這項活動發揚傳(chuan) 承下去。”戰士王文昌說道。
經保護站初步統計,沱沱河兵站的官兵們(men) 每年收集塑料瓶約100000個(ge) (近4噸),易拉罐約60000個(ge) (近1噸),玻璃瓶、汽車廢件等其他垃圾近10噸,有效保護了長江源頭的自然生態。
青藏兵站部政委田林說:“紮根高原的代代官兵已經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wei) 繼承發揚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人人都爭(zheng) 做嗬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的排頭兵,繪就了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美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召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座談會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組織召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製工作座談會。[詳細] -
西藏成立首支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
這支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正式成立,也標誌著拉薩警備區在“民兵+生態保護”模式方麵的探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詳細] -
上千隻太平鳥做客海棠公園
這些鳥兒通體灰褐色,頭部的羽冠隱隱泛出一點紅色,十分靈動可愛,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市民駐足圍觀,還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