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綠意濃 幸福踏歌來
深冬的青海大地上,涓涓東(dong) 流的清水、成群奔跑的藏野驢、河上“漫舞”的冬候鳥,在大自然的畫板上描繪出綠水青山相映成趣、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圖。當一個(ge) 個(ge) 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轉換為(wei) 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幸福,青海兒(er) 女正在自然的饋贈中享受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色是青海的底色和價(jia) 值,生態是青海的責任和潛力。五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堅決(jue) 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堅定走好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
國家公園示範省樹起新形象
還清晰地記得,2016年,隨著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全國第一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在青海啟動;2017年,青海成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雙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省份。
2019年6月,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正式啟動,青海再一次為(wei) 全國擔負起了創經驗、樹標杆的重任;同年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成功舉(ju) 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並形成論壇重要成果《西寧共識》。
今年上半年,青海省開啟了國家公園示範省三年行動計劃,不久後,青海湖緩緩拉開國家公園建設序幕,將緊隨全省步伐,以“三步走”戰略打造中國最美湖泊國家公園。
現如今,順應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多戰略疊加的重要機遇,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已上升為(wei) 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行動,和清潔能源示範省、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示範省等齊頭並進,應運而生了強化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數字經濟、飛地經濟引領的發展路徑。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當下的青海正舉(ju) 全省之力,紮紮實實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必將樹起青海走向世界的另一張靚麗(li) 名片。
回望來時路,砥礪更前行。時至今日,青海省已建成了較為(wei) 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立了三江源、祁連山2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11個(ge) 自然保護區,14處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在內(nei) 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09處,總麵積達26.58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柴達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態板塊。
在此基礎上,青海省已積累了豐(feng) 富的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確立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和諧、科學、開放、文化、質量九大國家公園建設理念,探索建立了規劃、政策、多元投入、科技支撐、監測評估考核、宣傳(chuan) 教育、公眾(zhong) 參與(yu) 、合作交流、社區共管等15個(ge) 國家公園建設管理體(ti) 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模式。
立足發展實際,在自然資源的定量中尋求高質量發展的變量,實現保護與(yu) 發展的辯證統一,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正順應當下、又迎合未來。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要堅決(jue) 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
恰逢“十三五”收官之年,回望來時路,從(cong)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到深入實施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行動,青海不斷深化“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在生態保護的實際行動中尋求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不斷提升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
青海省啟動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後,青海大地掀起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熱潮,春秋季節全員參與(yu) 造林大會(hui) 戰成為(wei) 新風尚。三年來共完成營造林82.8萬(wan) 公頃,治理退化草原32萬(wan) 公頃,這也是青海省曆史上造林規模最大、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三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7.26%。
青海省還持續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初步建成以農(nong) 田和道路防護林為(wei) 主體(ti) 的區域性綠色生態屏障,結束了沙化危害加劇的曆史,穩定並拓展了沙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治理任務42.37萬(wan) 公頃,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草原管理職能,深入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完成草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投資31.1億(yi) 元,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41.754萬(wan) 公頃,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原43.22萬(wan) 公頃、沙化草原5.3713萬(wan) 公頃,建設休牧、輪牧圍欄188.33萬(wan) 公頃,全省草原生態環境總體(ti) 呈好轉趨勢。
在一係列推進生態保護的有力舉(ju) 措中,隨著藍綠空間占比上升的還有人們(men) 享受到的生態紅利幸福指數,生態綠民、生態富民成效日益凸顯。
現如今,青海省堅持生態產(chan) 業(ye) 興(xing) 林富民,依托特色經濟林資源優(you) 勢,深入推進枸杞、沙棘、藏茶、大果櫻桃等特色品種標準化、有機化、規模化生產(chan) 基地建設,擁有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chan) 基地,柴達木枸杞被認定為(wei) 第二批中國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勢區。依托森林、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國有林場等資源稟賦,森林康養(yang) 、鄉(xiang) 村花海等新業(ye) 態加快發展,生態旅遊業(ye) 已成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的重要支柱。
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複
青海,特殊的生態地位賦予了特殊的省情定位,在維係全國生態安全大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複的行動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來,青海省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複,圍繞“五大生態板塊”,先後啟動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一期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與(yu) 綜合治理、青海湖流域及周邊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持續加大草原、森林、濕地、冰川、河湖等生態係統保護與(yu) 建設,工程區覆蓋全省國土麵積的68%。
圍繞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先後實施了可可西裏、孟達、柴達木梭梭林和大通北川河源區等自然保護區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濕地恢複生態工程。
每年精心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有力支撐了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提升了自然保護地保護治理水平。
不僅(jin) 如此,青海省還組織實施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項目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補充建設祁連山區冰川凍土監測能力以及大氣綜合觀測站,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台,覆蓋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體(ti) 係進一步完善,國家環境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yu) 評估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
青海以山水林田湖草係統保護修複為(wei) 核心,全麵加強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省草原植被蓋度由2014年的50.17%提高到2019年的57.2%,森林蓄積量由2010年的4589萬(wan) 立方米提高到5093萬(wan) 立方米。濕地麵積明顯增加,三江源區濕地麵積由2012年的3.9萬(wan) 平方公裏增加到近5萬(wan) 平方公裏,青海湖水體(ti) 麵積較2004年擴大319.38平方公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省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加,雪豹數量超過1200隻,藏羚羊由上世紀90年代的不足3萬(wan) 隻恢複到現在的7萬(wan) 多隻,普氏原羚從(cong) 300多隻恢複到2000多隻。
當大美青海攜三江源“名片”“叫響”世界時,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建設正蹄疾步穩,涵蓋水麵、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當前的青海,正是綠意盎然幸福踏歌來的最好時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隻為心中那抹綠
“我隻是一個種樹的普通人。”談及自己剛剛獲得的全省第五屆優秀建設者榮譽稱號時,劉超顯得十分謙虛。[詳細] -
青海湖景區嚴禁遊客進入核心區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再發通告,即日起,嚴禁遊客在青海湖海心山、三塊石等核心區開展徒步、拍攝以及觀光行為。[詳細] -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成立
青海省生態係統複雜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條件,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高原特有資源,形成許多不同的陸生生物群落。[詳細] -
青海省強化公益訴訟守護三江源頭
青海檢察機關緊緊圍繞長江黃河國家戰略中生態修複、源頭治理、水源地保護等關鍵環節,認真落實與青海省河長製辦公室會簽的推動黃河青海流域源頭治理的意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