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餘名牧民 吃上“生態飯”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在生態保護體(ti) 製機製方麵大膽改革和探索,創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著力打造生態“管護+產(chan) 業(ye) ”的精準扶貧新模式,17211名生態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
海拔四千多米的長江源園區,寒風刺骨。在隊長文校的帶領下,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管護隊隊員騎上摩托車巡護草原,文校胳膊上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字樣的紅色袖章,他說,每天巡護草原是必做的一件事,辛苦自不必說,但保護草原是每名生態管護員應盡的責任。
文校是曲麻萊縣的一名牧民,通過申請成為(wei) 了生態管護隊中的一員,他積極響應國家退牧還草政策,不斷減少自家的牛羊數量,為(wei) 保護草原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加入生態管護隊後,政府按月發工資。”文校說,比起以前,現在巡護的次數增多,而且巡護內(nei) 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護上增加了山、水、林、湖、草等的巡護。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昂賽鄉(xiang) 政府還從(cong) 當地選拔20餘(yu) 名牧民,培訓他們(men) 紅外相機和望遠鏡的操作技術。這些率先掌握拍攝技術的牧民,成為(wei) 開展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首批受益者。
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年都村牧民紮西通過培訓學會(hui) 紅外相機操作技術,帶著遊客到峽穀體(ti) 驗野生動物觀測活動,一年下來也有不錯的收入。紮西說,在村委會(hui) 的安排下,牧民帶著遊客到山上體(ti) 驗生態遊項目,牧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
為(wei) 增強牧民的生態管護與(yu) 致富能力,三江源國家公園在試點政策製定上將生態保護與(yu) 精準脫貧相結合。在園區內(nei) 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鄉(xiang) 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組織開展馬隊和摩托車隊遠距離巡查管護,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者。同時,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cong) 事公園生態體(ti) 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yu) 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的收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三江源牧民拍到“四不像”
12月2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介紹,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牧民拍攝到一組中華鬣羚的畫麵。[詳細]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水之源:相望江河
與江源的每一次親近,都仿佛聽到了一種召喚。肅立於鄂陵湖畔,極目望遠,煙波瀚渺,水天一線。刹那間,“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豪邁賁張了血管,沸騰了血液。[詳細] -
青海省強化公益訴訟守護三江源頭
青海檢察機關緊緊圍繞長江黃河國家戰略中生態修複、源頭治理、水源地保護等關鍵環節,認真落實與青海省河長製辦公室會簽的推動黃河青海流域源頭治理的意見。[詳細] -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現金方式返還給牧民,70%投放到綠色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一項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的“經濟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