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1.7萬餘名牧民 吃上“生態飯”

發布時間:2020-12-25 16:17:00來源: 青海新聞網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以來,在生態保護體(ti) 製機製方麵大膽改革和探索,創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著力打造生態“管護+產(chan) 業(ye) ”的精準扶貧新模式,17211名生態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

  海拔四千多米的長江源園區,寒風刺骨。在隊長文校的帶領下,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管護隊隊員騎上摩托車巡護草原,文校胳膊上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字樣的紅色袖章,他說,每天巡護草原是必做的一件事,辛苦自不必說,但保護草原是每名生態管護員應盡的責任。

  文校是曲麻萊縣的一名牧民,通過申請成為(wei) 了生態管護隊中的一員,他積極響應國家退牧還草政策,不斷減少自家的牛羊數量,為(wei) 保護草原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加入生態管護隊後,政府按月發工資。”文校說,比起以前,現在巡護的次數增多,而且巡護內(nei) 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護上增加了山、水、林、湖、草等的巡護。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昂賽鄉(xiang) 政府還從(cong) 當地選拔20餘(yu) 名牧民,培訓他們(men) 紅外相機和望遠鏡的操作技術。這些率先掌握拍攝技術的牧民,成為(wei) 開展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首批受益者。

  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年都村牧民紮西通過培訓學會(hui) 紅外相機操作技術,帶著遊客到峽穀體(ti) 驗野生動物觀測活動,一年下來也有不錯的收入。紮西說,在村委會(hui) 的安排下,牧民帶著遊客到山上體(ti) 驗生態遊項目,牧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

  為(wei) 增強牧民的生態管護與(yu) 致富能力,三江源國家公園在試點政策製定上將生態保護與(yu) 精準脫貧相結合。在園區內(nei) 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鄉(xiang) 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組織開展馬隊和摩托車隊遠距離巡查管護,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者。同時,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cong) 事公園生態體(ti) 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yu) 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的收益。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