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寶“藏”丨支撐!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力西藏生態屏障建設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zhuan) 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wei) 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cong) 2017年8月全麵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麵深入的考察研究,為(wei) 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yu) 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裏地區日土縣東(dong) 汝鄉(xiang) 阿汝村留影(拚版照片,2017年9月13日攝)。新華社發(劉東(dong) 君 攝)
至今,科考工作已經取得係列成果:
——首次在墨脫發現苦苣苔科植物。在納木錯地區發現了死亡的香柏植株和部分殘留莖幹,重建了我國迄今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1479年—2015年,總長537年)。
——首次較為(wei) 準確地估算出青藏高原75個(ge) 大型湖泊冰物候和蒸發量結果,即青藏高原湖泊每年蒸發的水資源總量大約為(wei) 517億(yi) 噸。
——在納木錯水深94.5米的采樣點成功在同一孔位連續鑽進153.44米,獲取了采集率為(wei) 96%的高質量岩芯,創造了我國湖泊岩芯鑽探的新紀錄。
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湖泊科考團隊利用搭建好的水上平台,計劃鑽取100米深的湖芯,分析研究納木錯地區10到20萬(wan) 年以來古氣候的演變過程及其機理。圖為(wei) 2019年7月6日,科研人員駕船推動浮動平台到指定區域投放錨鏈。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初步估算了“亞(ya) 洲水塔”冰川、湖泊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wan) 億(yi) 立方米,為(wei) 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首次獲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數據,首次呈現青藏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係統的整體(ti) 麵貌,首次發現裂腹魚類和高原鰍的分布海拔超過5200米,首次在墨脫發現燕鳳蝶分布,初步建成雅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平台。
這是在中科院青藏所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站的觀測營地拍攝的“極目一號”浮空器(2019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田金文 攝
據介紹,這些成果不僅(jin) 將深化對“亞(ya) 洲水塔”變化與(yu) 影響及應對的認識,而且為(wei)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科技支撐。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說,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考將繼續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綜合多學科優(you) 勢力量,強化聯合攻關(guan) ,服務地球“第三極”保護。
文字記者:田金文
海報拍攝:孫非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冰封多慶錯
寒冬時節,位於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境內的多慶錯變成了美麗“冰湖”,冰封的湖麵與群山、藍天相互映襯,呈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詳細] -
2020年西藏自治區力推生態環保工作再上新台階
2020年以來,按照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係統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圍繞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詳細] -
西藏改則巡護員冬巡2890公裏守護生態羌塘
日前,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改則縣林業和草原局開展了2020年度最後一次大型巡護活動,對改則縣境內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無人區”進行了全方位巡護。[詳細] -
西藏林業和草原局吳維:守護好西藏萬水千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戰場。西藏自治區始終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持之以恒地綠化國土,科學推進新時代的林業工作,不忘初心,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