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羊倌”的心願:讓綠色養殖鼓起牧民腰包
圖為(wei) 馬金山介紹飼料配比。 李雋 攝
“我是個(ge) 地道的放羊娃,跟牛羊有很深的感情,聽外麵的人說現在的羊肉膻味大不好吃,還會(hui) 讓人生病,我心裏就不舒服,在我看來肉的品質取決(jue) 於(yu) 人給它吃的啥!”說話的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xiang) 年乃索麻村的村民馬金山。
這個(ge) 在青海湖北岸小有名氣的“羊倌”也是金山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負責人,他所在的剛察縣地處祁連山下、青海湖北岸,是環青海湖高原生態畜牧業(ye) 重要生產(chan) 基地。
圖為(wei) 在羊棚裏過冬的母羊和羊羔。 李雋 攝
2001年為(wei) 遏製環境持續惡化,青海省政府開始在三江源頭推行禁牧政策。2011年該項政策開始在青海湖周邊推行,當地牧民麵臨(lin) 著生態保護和吃飯的矛盾,這也影響了馬金山的生活。
“我從(cong) 十幾歲就開始放羊,家裏的200隻羊和50頭牛是全部家當,日子就在冬天到冬窩子,夏天到夏窩子的遊牧中度過。”禁牧政策推行後,馬金山到省城西寧打了幾年工,經常會(hui) 聽到“城裏人”對牛羊的“控訴”。
圖為(wei) 馬金山查看羊羔長勢。 李雋 攝
2014年3月,21歲的他決(jue) 定回家繼續放羊,但此時的他想的已不僅(jin) 僅(jin) 是“放羊”了。
“我要以自繁自育、自產(chan) 自銷的模式,不僅(jin) 給人們(men) 提供綠色有機的健康牛羊肉,還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減牧不減收,不管能不能實現,反正這就是我的願望。”馬金山說,昔日隻放羊的他在親(qin) 戚和鄰友的信任幫助下,成立了金山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流轉租賃2750畝(mu) 草場,修建6幢暖棚,整合牧戶上千頭牛羊,構建了以牛羊養(yang) 殖、繁育、收購及銷售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鏈。
據介紹,目前合作社存欄4000隻羊300頭牛,今年又繁育了2000隻羊羔。半數牛羊在允許放牧的草場上,牧戶每家每月都有2000元的工資。
馬上要出欄和產(chan) 羔的母畜以及小羊羔會(hui) 挑出來圈養(yang) 在牧場大棚裏,這些牛羊吃的是70%的青貯燕麥草和山草、麥草,配比30%的玉米和豆粕,都是純天然無添加的飼料,每餐過後牛羊還可以去外麵的運動場“跑步”。
“我們(men) 這裏冬天很冷,牛羊吃不上青草,營養(yang) 跟不上,母畜的產(chan) 羔率低,奶水也少,羊羔牛犢的成活率也隻有70%。現在有了大棚,成活率能達到95%。這對於(yu) 合作社的牧戶來說,這就意味著增加了收入。”馬金山說。
圖為(wei) 放牧員紮布拉正在打掃羊棚衛生。 李雋 攝
沙柳河鎮恩乃村村民紮布拉夫婦是合作社的放牧員,每天操心著牧場裏的牛羊。而在半年前,他們(men) 還是靠天吃飯的“放羊娃”。“在合作社裏我倆(lia) 每月有5000元的工資,比起以前遊牧,日子過得舒服多了。”紮布拉說。
隨著一步步著擴擴大產(chan) 業(ye) 布局,馬金山成立了以特色牛羊肉為(wei) 主的中餐和火鍋店,每到旅遊旺季兩(liang) 家店的生意很是紅火。與(yu) 此同時,鄰近的沙柳河鎮潘保村、泉吉鄉(xiang) 寧夏村等地村民通過入股、收購牛羊、崗位就業(ye) 等方式,個(ge) 人收入和村集體(ti) 經濟都實現了增長。
“目前,合作社有7戶人家在外麵放牧,牧場裏有4個(ge) 人,中餐和火鍋店實現就業(ye) 的村民有58人,西寧的中餐店還在裝修。”馬金山說,原本靠天吃飯、靠放牧為(wei) 生的村民通過放牧員、飼養(yang) 員、服務員、廚師等崗位,實現了“月月有收入、生活有保障”。
通過中餐和火鍋店,不少省外的遊客品嚐到了青海湖北岸綠色有機的海北藏羊肉和高原犛牛肉。一些浙江、北京、上海、寧夏等省區的遊客通過微信和網絡找馬金山購買(mai) 牛羊肉。如今合作社已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出售。
“創建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綠色有機的畜牧業(ye) ,我們(men) 給牛羊吃好草,牛羊肉才能有好的品質,品質好了才能讓更多的人認可,我們(men) 這些放羊娃的腰包才能鼓起來。”馬金山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次開展有蹄類動物專項調查
日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啟動野犛牛等有蹄類動物專項調查,調查分三個階段進行,這也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次進行有蹄類動物專項調查。[詳細] -
青海甘德扶貧搬遷點:風力發電守護生態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上貢麻鄉隆亞村的67戶牧民們一方麵通過發展風光互補產業增收,一方麵成為生態管護員,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穩定收入。[詳細] -
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村易地搬遷創建新家園——生態好,生活更好
紮西才仁的家原來在山上,在唐古拉山沱沱河,是長江源頭。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保護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態。[詳細] -
可可西裏:藏羚羊的天堂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裏,高寒、幹旱、缺氧、缺淡水,環境險惡,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