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發布時間:2021-01-25 08:53:00來源: 西藏日報

  “製定《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草案)》,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dang) 的新時代治藏方略的必然要求”“這充分體(ti) 現了西藏自治區發揮生態優(you) 勢、生態價(jia) 值、生態功能,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政治擔當、曆史擔當和責任擔當”……

  連日來,“生態”“建設”等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交流發言時出現的高頻詞匯,大家一致認為(wei) ,如今的西藏,冰川草地溪流純淨如初,飛禽走獸(shou) 遊魚歡快怡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事關(guan) 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事關(guan) 全區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我認為(wei)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生態安全體(ti) 係,這對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尤為(wei) 重要。”自治區人大代表、日喀則市政協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hui) 主任巴桑次仁說。

  巴桑次仁介紹,2020年,日喀則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緊緊圍繞環境質量改善核心,強化責任擔當,創新思路舉(ju) 措,全力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

  資料顯示,2020年,日喀則市“藍天保衛戰”成果明顯,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361天,輕度汙染天數2天,優(you) 良率達99.4%,比2019年上升了1.3個(ge) 百分點;“碧水保衛戰”穩中向好,8個(ge) 地表水國控斷麵水質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2個(ge) 市級集中式水源地和32個(ge) 縣級集中式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淨土保衛戰”紮實推進,全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總體(ti) 處於(yu) 自然本底狀態;“噪聲防治戰”日趨規範,主城區7個(ge) 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為(wei) 95.2%,晝間達標率為(wei) 100%。

  巴桑次仁說:“《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草案)》站位高、視野寬、布局大,具有極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影響力,有利於(yu) 更好地推進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樣板

  群山環抱、天藍水碧,草原遼闊、牛羊成群……

  在麵積約1.23萬(wan) 平方公裏的當雄草原,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念青唐古拉-納木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阿熱濕地等諸多景點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這裏是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當雄。

  如何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的三年時間裏,勾勒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生態畫卷,打造生態旅遊品牌引來八方客。自治區人大列席人員,拉薩市當雄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其美次仁給出了答案。

  “當雄縣內(nei) 部自然條件各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主體(ti) 功能要求有別,生態創建沒有統一模式,需要因地製宜開展工作。”其美次仁說。

  其美次仁介紹,近年來,當雄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充分抓住自身優(you) 勢的前提下,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ti) 係,著重開展優(you) 化國土空間,構建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製度、生態文化體(ti) 係,打造綠色、低碳、極淨、宜居、和諧、人文新當雄。

  就《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草案)》,其美次仁說,這是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推進美麗(li) 西藏建設、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舉(ju) 措。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wei) 引領,走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協同的綠色發展之路,建立健全生態經濟體(ti) 係,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美次仁表示,在今後的發展中,當雄縣將力求實現由“美麗(li) 風景”向“美麗(li) 經濟”、由“生態資本”向“富民資本”轉換,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好綠色發展實踐基地

  “沒想到變化這麽(me) 大,現在用網、用電、用水都穩定了,生活在這麽(me) 好的環境裏,真的很幸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群眾(zhong) 那貢從(cong) 1996年搬到玉麥以來,見證著玉麥的點點滴滴。

  人居環境越來越好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創建活動有序開展。

  自治區人大列席人員,隆子縣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玉麥鄉(xiang)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娃告訴記者,2019年底,隆子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wei) 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達娃介紹,隆子縣地處邊境一線,一直以來,全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爭(zheng) 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公開材料顯示,近年來,隆子縣實施“三通”模式讓平民食材變成搶手貨,實現了當地特色黑青稞生態轉化,逐步形成了“種植、加工、品牌、文化、旅遊”一體(ti) 化,黑青稞產(chan) 業(ye) 越做越強。同時,利用獨特的原始生態資源,打好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這張牌,著力打造鬥玉、紮日、玉麥三個(ge) 核心風景區,推動旅遊產(chan) 業(ye) 穩步發展。

  “實踐讓隆子人民知道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實惠讓隆子人民知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達娃告訴記者。

  達娃表示,西藏自治區應當將生態文明建設內(nei) 容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推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hui) 風尚和行為(wei) 規範,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wei) 西藏最好的名片。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