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美青海成為最靚麗的綠色名片
野生動物的家園。傑拉 烏(wu) 席勒 /攝
人民心聲
天藍地綠水清是最大的幸福
西寧市湟中區海子溝鄉(xiang) 大有山村村民趙普
生活在青海,這幾年感觸最深的就是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我們(men) 生活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其實對於(yu) 年過七旬的我而言,經曆過青海生態環境從(cong) 好到差再逐漸向好的變化過程,如今,我們(men) 呼吸著潔淨的空氣,生活在綠水青山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中,心頭的幸福溢於(yu) 言表,也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
我生活居住的西寧市湟中區海子溝鄉(xiang) 大有山村,是離西寧市區不遠的一個(ge) 淺山地區,耕地多以山地為(wei) 主。隨著這幾年青海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每年到了夏季,雨水越來越多,莊稼的長勢也越來越好,綠油油的麥田和金燦燦的油菜花把山坡裝點得格外美麗(li) ,映襯著頭頂的藍天白雲(yun) ,儼(yan) 然一幅不用濾鏡的手機屏保。鄉(xiang) 村處處都是美景,因此這裏也成了很多徒步和登山愛好者的向往之地。再到省城西寧,每當我站在山頭眺望,眼前之景賞心悅目,湟水如一條穿城而過的銀色飄帶,河畔蔥蘢的樹木如兩(liang) 條綠色廊道,內(nei) 心的激動和欣喜油然而生,西寧市的生態環境實現了質的轉變,老百姓也切切實實享受到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四五”時期,我的家鄉(xiang) 又將迎來生態文明建設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隨著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步伐的加快,相信在嚴(yan) 格的保護下,家鄉(xiang) 的山山水水將成為(wei) 國家公園內(nei) 靚麗(li) 的景觀,家鄉(xiang) 的資源將成為(wei) 留給後代寶貴的財富。
兩(liang) 會(hui) 直通車
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青海湖水域麵積逐年擴大,五級河湖長體(ti) 係全麵建立;普氏原羚由上世紀末的300多隻恢複到2700多隻,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隻左右……
青海生態文明“坐標軸”顯得如此亮眼,回顧過去五年,青海兒(er) 女壯誌豪情、步履鏗鏘,全省上下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ge) 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部署,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青海正憑生態之名登上曆史發展的舞台,今天的青海兒(er) 女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共識並一致行動,今天的青海大地上處處呈現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態勢,成為(wei) 了美麗(li) 中國最養(yang) 眼、最靚麗(li) 的綠色名片。
站在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隨著全省兩(liang) 會(hui) 的如期召開,加快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探索生態價(jia) 值轉換路徑等一度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熱議的高頻話題,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也將成為(wei) 全省上下一致的奮鬥目標。
切實築牢
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在我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中占據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要堅決(jue) 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省委省政府從(cong) “生態立省”全局出發,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建設全過程,全方位、全地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青海兒(er) 女用實際行動回答時代賦予青海的答卷,積極深化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一係列“首創”改革,“九龍治水”、執法監管“碎片化”藩籬著力破解,“村兩(liang) 委+”搭建起全民參與(yu) 生態保護新模式,國家公園示範省正在“三步走”戰略中展現大美青海情,青海正攜生態名片打響全國、走向世界。
省政協委員、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謝占玲在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後激動地說:“青海是生態大省,也肩負著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近年來,青海把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作為(wei) 第一抉擇,切實讓三江源頭珍貴的自然資源得到嚴(yan) 格保護,為(wei)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很大貢獻。”
青海特殊的地域造就了寶貴的生態資源,要切實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2019年,青海啟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2020年,青海明確了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的路徑和目標,其實這不僅(jin) 僅(jin) 是青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膽實踐,更是時代賦予青海的必答題,青海須全力以赴。
謝占玲認為(wei) ,青海在全國率先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必將有示範和借鑒作用,但對於(yu) 以生態立省的青海而言,是讓珍貴的生態環境得到原真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生態生產(chan) 生活良性循環中留給子孫後代美好的生態環境。
謝占玲認為(wei) ,建設好國家公園示範省,就是要不斷深化“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推動科學保護,更加關(guan) 注以人為(wei) 本的發展思路,尊重原住民的生活習(xi) 慣和文化,並給予更多支持,在定量的生態資源中尋求綠色可持續的循環發展,切實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勢,讓生態資源最大限度實現保值增值。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全省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從(cong) 305天增加到354天,三大河流幹流出省斷麵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湟水河出省斷麵Ⅳ類水質達標率100%、Ⅲ類水質占比超過5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ti) 穩定……
正如省人大代表、海東(dong) 市生態環境局高級工程師孔小玉所言:“過去五年是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重視程度最高、汙染治理成效最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ye) 發展最好的五年。”
“十三五”期間,青海兒(er) 女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藍天、碧水、淨土”,堅決(jue)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藍天白雲(yun) 、清水綠岸明顯增多,城市“顏值”普遍提升。回顧過去五年,是青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ye) 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五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汙染治理力度之大、製度出台頻度之密、執法督察尺度之嚴(yan) 、環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五年來,青海省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並取得顯著成效,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3449蒸噸、黃標車及老舊車33332輛,現役262萬(wan) 千瓦時燃煤火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持續攻堅湟水流域水汙染綜合治理,湟水流域出省斷麵Ⅲ類水質占比不斷提升,實現了“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母親(qin) 河”的目標;在全國率先完成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農(nong) 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尤其對於(yu) 生態重要的青海而言,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沒有終點。正如省人大代表、西寧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董小寧所言,政府工作報告明晰了青海“十四五”的主要目標任務和2035年遠景目標,也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責任重大,要在不斷鞏固生態保護現有成效基礎上著力補短板強弱項。
董小寧認為(wei) ,在補短板過程中要加大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瞄準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薄弱環節,在垃圾處理、水汙染防治、土壤汙染風險防控等方麵強化措施,在體(ti) 製機製、人員隊伍、資金投入、科研支撐上提供保障,因地製宜完善各項工作,讓廣大農(nong) 村更好地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著力推動
生產(chan) 生活綠色轉型
於(yu) 青海,生態是幸福色,更是靚麗(li) 的發展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21年及“十四五”時期乃至到2035年,描繪了一個(ge) 嶄新、奮進的發展藍圖,青海將彰顯生態價(jia) 值、履行生態責任,進一步發掘生態潛力,著力推動生產(chan) 生活綠色轉型。
省政協委員、青海5369生態牧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錦偉(wei) 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探索生態價(jia) 值轉換路徑,培育生態產(chan) 品交易市場,推動建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十分有價(jia) 值,將為(wei) 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提升帶來機遇。
生態於(yu) 青海,是高質量發展的優(you) 勢也是強大動能。金錦偉(wei) 說:“著力推動生產(chan) 生活綠色轉型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要積極探索生態‘變現’路徑,強化生態保護意識,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的生態產(chan) 品,讓生態產(chan) 品從(cong) 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轉變,同時還不應忽視品牌塑造和市場開拓,從(cong) 而實現企業(ye) 、市場、群眾(zhong) 的多向受益。”
如何讓更多“青字號”農(nong) 畜產(chan) 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金錦偉(wei) 認為(wei) ,要積極培育發展平台經濟,通過平台建設、數據追溯等手段,為(wei) 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展示青海良好的生態優(you) 勢和綠色的生態產(chan) 品,進而讓生態得到保護、經濟得到增值、百姓得到紅利。
而對於(yu) 省政協委員、青海喜旋生態移民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索才而言,他的家鄉(xiang) 是地處三江源腹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因為(wei) 十分清楚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如今他立足於(yu) 生態保護做起了犛牛黑帳篷製作和有機畜牧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他說:“今後要立足生態保護謀發展求發展,在現有產(chan) 業(ye) 規模基礎上,不斷延長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鏈條,提升產(chan) 品附加值,從(cong) 而讓稀缺的生態環境得到更嚴(yan) 格的保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開展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保護執法檢查
1月21日至1月29日,由青海省農業行政執法監督局及相關市、州、縣漁政執法人員組成的三支隊伍在青海湖區域、長江青海段區域、青海湖小水橋、茶卡區域對重點村社等進行入村入戶執法檢查。[詳細] -
疣鼻天鵝首次現身青海貴德濕地公園
28日,記者從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獲悉,該協會鳥類觀測人員近日在位於黃河上遊的貴德黃河清國家濕地公園發現一隻疣鼻天鵝,此次也是在青海境內首次拍攝到疣鼻天鵝影像資料。[詳細] -
努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青海生態環境保護新篇章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生態環境係統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記錄到長耳鴞越冬群體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冬季林區和草原鳥類專項調查結果出爐,調查團隊在該區域內首次記錄到長耳鴞越冬群體和灰伯勞冬季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