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西藏自治區繪就碧水青山生態畫卷

發布時間:2021-03-04 15:41:00來源: 西藏日報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貫徹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觀念,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全力推進生態修複治理,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為(wei) 建設美麗(li) 西藏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條件。

  林進沙退 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紮囊縣阿紮鄉(xiang) 章達村村民對過去的惡劣環境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時,村裏隻要一刮風,風沙肆虐、遮天蔽日、寸步難行,大家隻能待在家裏。2016年,紮囊縣建起了藏草萬(wan) 畝(mu) 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基地建成後,風沙少了很多。

  “當年河穀裏全是沙土,幾乎看不到綠色。”隆子縣隆子鎮芒措村老書(shu) 記拉傑回憶說。為(wei) 了改善惡劣的自然環境,從(cong) 1964年起,隆子縣開始試種生命力頑強的沙棘。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隆子縣的人工沙棘種植麵積達50.33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超過40%,形成了一條長40千米的綠色“長廊”,曾經的荒涼河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不斷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隆子縣自然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現在我們(men) 還推行了林草共生的新模式,在沙棘樹下種植苜蓿草,不但有生態價(jia) 值,還有經濟效益。”59歲的護林員索朗仁增說,他已經在這個(ge) 崗位上堅守了20餘(yu) 年。

  為(wei)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西藏以“兩(liang) 江四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獅泉河、尼洋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為(wei) 重點,實施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林業(ye) 重點工程,西藏雅江流域早已告別“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的曆史,高原披上了“綠色哈達”。

  西藏自治區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西藏各類沙化土地麵積較前期減少了3.5萬(wan) 公頃,年均減少麵積0.7萬(wan) 公頃,防沙治沙工作成效逐步顯現。

  保護優(you) 先 與(yu) 大自然和諧共生

  驅車從(cong) 羌塘大草原經過,不時就會(hui) 和藏羚羊群不期而遇,還可見到野犛牛、藏羚羊和三五成群的藏野驢漫步草原,悠然自得。隨著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增加,青藏高原特有的蹄類動物種群在逐步恢複。

  住在那曲市雙湖縣城附近的嘎瑪邊久,已經成為(wei) 一名野生動物保護員15年了,他每年都要在外巡邏近半年,獨自巡查方圓上百公裏的無人區。每次出發前,他都要戴上紅袖套,掛上工作證,震懾盜獵分子。

  雙湖縣境內(nei) 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有1.7萬(wan) 平方公裏,處於(yu) 無人區,大部分地區不通公路,嘎瑪邊久常常是騎著摩托車巡邏。因為(wei) 野生動物隨季節遷徙,嘎瑪邊久需要在野外仔細尋找它們(men) 的蹤跡。每當嘎瑪邊久發現野生動物的時候,都要停下來,仔細觀察它們(men) 的分布情況,然後統計它們(men) 的數量,上報給林業(ye) 部門。

  隆冬時節,林周縣江熱夏村寒意正濃,但村裏的護林員還像往常一樣,自發到附近的樹林裏巡護。村裏的護林隊是2013年成立的,現有18人,分成3個(ge) 小組分片區對村子周邊進行無死角不定期巡護。

  與(yu) 護林隊差不多同一時間成立的還有村裏的濕地保護隊。濕地保護員會(hui) 定期或不定期沿著濕地的圍欄進行巡護,查看圍欄是否有損壞,並撿拾周邊垃圾,為(wei) 保護生態環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為(wei) 有了廣大野生動物保護員、護林員、濕地保護員的履職盡責、堅守崗位,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持續改善,穩中向好。

  綠色發展 群眾(zhong) 吃上“生態飯”

  近年來,隨著西藏旅遊業(ye) 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西藏農(nong) 牧區旅遊。昔日靠伐木、放牧為(wei) 生的村民,開設家庭旅館、辦藏家樂(le) 、賣土特產(chan) ,吃上了“生態旅遊飯”。

  在西藏東(dong) 南部林芝市米林縣境內(nei) ,有我國保護最完整的原始林區。從(cong) 家住瓊林村的村民央金家門口遠遠望去,南迦巴瓦峰在碧空如洗的藍天下閃爍著白光。

  很多年前,央金一家靠伐木為(wei) 生。“有時看到上百年的大樹被砍倒也很心疼,但沒辦法,要修房,還要取暖,生活也需要錢。”如今,瓊林村村民不僅(jin) 不砍樹,還主動封山育林,守護著這片給予他們(men) 富足生活的森林。“遊客來這裏就是看森林的,沒有森林,旅遊就發展不起來,我們(men) 不能再毀壞它了。”央金說。

  巴鬆錯、色季拉等國家森林公園和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大峽穀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成為(wei) 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wei) 不少農(nong) 牧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

  2020年,西藏自治區落實各類生態補償(chang) 資金296.3億(yi) 元,更多群眾(zhong) 吃上了“生態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成為(wei) 社會(hui) 自覺。

  如今的西藏,冰川草地溪流純淨如初,飛禽走獸(shou) 遊魚歡快怡然,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