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灘上種出了“綠洲”
如今的雅江中遊北岸,一片片熱土格外耀眼。卡如大桃采摘園依舊累累碩果;溫泉驛站的汩汩暖流,伴隨著老阿媽青稞酒坊的濃濃酒香,混合成同一種溫度;航天蔬菜大棚中還是春意盎然的模樣,這些無不是尼木縣奏響的華章。
早在2019年12月,尼木鄉(xiang) 黨(dang) 員幹部劉紅雨在尼木縣需要黨(dang) 員幹部學習(xi) 設施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時就主動報名,來到了尼木縣尼木鄉(xiang) 吞彌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學習(xi) 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
尼木縣山巒起伏,河穀縱橫,可用來種植的土地卻極其有限,外加沙石混合,缺水幹旱,“土壤差”“產(chan) 出少”“吃菜難”,困擾著幾代農(nong) 戶。
帶著滿滿信心和簡單行李住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後,劉紅雨發現沒有技術可真是無從(cong) 下手。
於(yu) 是劉紅雨一邊學一邊種,改良土壤、清除不適宜種植的沙石、選擇優(you) 良種子以及適合尼木氣候的現代化農(nong) 業(ye) 設施就成了當務之急。
就這樣,一條條有機基質槽均勻分布,一座座日光溫室拔地而起。走進蔬菜大棚,裏麵碩果累累。一片層層疊疊的翠綠中,晶瑩剔透的西紅柿、黃瓜、甜瓜等,引人垂涎欲滴,讓昔日的荒灘呈現出盎然的生機。
如今,蘿卜、白菜、黃瓜、豇豆等產(chan) 物讓建檔立卡戶去年一年勞動分紅達到3萬(wan) 元。
“劉老師,我想包一個(ge) 大棚,可以嗎?”“劉老師,大棚被包完了嗎?我家想包一個(ge) 大棚種水果。”
今年一開年,劉紅雨每天都能接到不少村民的電話。從(cong) 最初大家的觀望,到如今主動積極地想包大棚種植蔬菜,是因為(wei) 去年東(dong) 嘎村的紮西僅(jin) 包大棚半年的時間,就靠自己勤勞種下的水果黃瓜,收到了48000元的勞動收益。
“園區提供種子、肥料、技術,銷售渠道由縣委、縣政府解決(jue) ,建檔立卡戶沒有銷售的困擾,隻需要認真種好大棚,就會(hui) 有好的收入,這樣的惠民政策,讓大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劉紅雨坦言道。
去年6月,園區內(nei) 的蔬菜大棚已經從(cong) 普通大棚升級到智能大棚,進入無土栽培的智能大棚後,新的種植技術隨即而來,溫度、濕度、水、肥料的精細計算,讓劉紅雨將所有精力都投入了進去。
每天都會(hui) 仔細觀察不同條件下蔬菜的生長變化,劉紅雨樂(le) 嗬嗬地說:“感覺就像學生時代備戰高考,隻為(wei) 了一個(ge) 考試結果‘成活和量產(chan) ’。今年的西瓜還不錯,已經產(chan) 出2000多斤了。”
劉紅雨是一名黨(dang) 員幹部,但在群眾(zhong) 眼裏卻是個(ge) 踏踏實實、技術出眾(zhong) 的“菜農(nong) ”,他把責任扛上肩頭,俯下身子進大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和感染著身邊的人,帶領群眾(zhong) 一起走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