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阿裏地區邊境一線群眾守邊愛邊的故事:守護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

發布時間:2021-05-19 10:53:00來源: 西藏日報

  漫漫邊境線,拳拳赤子心。

  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西藏阿裏地區邊境一線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默默守護著阿裏1400公裏的邊境線,看守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堅決(jue)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自覺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形成了人人是哨兵、戶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生產(chan) 是執勤、放牧是巡邏、處處有防範的守邊護邊銅牆鐵壁,為(wei) 邊防鞏固、邊境安全、社會(hui) 穩定付出了辛勤勞動,為(wei) 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阿裏地區日土縣日鬆鄉(xiang) 甲崗村,過去的數十年裏,無論春夏秋冬、寒冬酷暑,總有一個(ge) 身影在邊境線上來回巡邏,他就是甲崗村原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黨(dang) 確桑布。

  1959年,與(yu)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一樣,黨(dang) 確桑布家也迎來了新生。黨(dang) 確桑布的父親(qin) 養(yang) 起了犛牛,和堅守的群眾(zhong) 一起放牧守邊。從(cong) 那以後,放牧守邊就成了家裏的規矩。

  在還未設立邊防哨所的那段時間,甲崗村群眾(zhong) 明白,要守護好邊境,除了依靠部隊的力量,他們(men) 自己也必須行動起來。於(yu) 是,村裏開始組建民兵巡邏隊,黨(dang) 確桑布的父親(qin) 第一批報名參加。從(cong) 童年開始,黨(dang) 確桑布就跟在父親(qin) 身後巡邊,這片草原上的每一條路、每一座山和每一個(ge) 邊防哨卡,他都如數家珍。時光荏苒,當年的孩童已年近花甲,成為(wei) 村裏巡邊經驗最豐(feng) 富的老民兵。他的4個(ge) 孩子裏有2個(ge) 也成為(wei) 聯防隊員,大兒(er) 子次仁南吉還當上了民兵班長,與(yu) 弟弟一起踏上了爺爺和父親(qin) 走過無數次的巡邊之路。

  “從(cong) 小父親(qin) 就告訴我,要相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祖國守護好邊境,隻要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走,我們(men) 的生活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的。”黨(dang) 確桑布說,“我是這麽(me) 做的,也是這麽(me) 給我的孩子們(men) 說的,現在大家的生活真是一年一個(ge) 樣。”

  如今的甲崗村,一棟棟幹淨整潔的複式樓房整齊地排列著。“看著我們(men) 守護的這片土地越來越好,群眾(zhong) 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我感覺全家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們(men) 的子子孫孫還將繼續為(wei) 祖國站好崗、放好哨,請祖國放心!”黨(dang) 確桑布堅定地說。

  劄達縣底雅鄉(xiang) 什布奇村的楊貴房,原是江蘇省徐州市四建公司的會(hui) 計,1996年隨維修邊防設施的施工隊來到底雅,並與(yu) 當地群眾(zhong) 次吉卓瑪相識、相戀最終組成了家庭,定居在了底雅。

  結婚20多年來,楊貴房與(yu) 次吉卓瑪相濡以沫、勤儉(jian) 持家,不僅(jin) 讓全家人過上了豐(feng) 衣足食的富足生活,還帶動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的當地百姓更新了觀念,改變了生產(chan) 方式。2005年,楊貴房在建築材料奇缺的情況下,主動承擔底雅鄉(xiang) 什布奇村人畜簡易橋梁建設,帶領群眾(zhong) 修建了什布奇村第一座現代意義(yi) 上的簡易橋梁。隨後,他又帶領鄉(xiang) 裏群眾(zhong) 積極參加項目建設,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2017年,楊貴房被評為(wei) “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

  而在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典角村,有一位去年剛剛去世的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邊境一線,為(wei) 祖國邊防鞏固、邊境發展傾(qing) 注了一生的心血。

  1984年,嘎瑪次仁和妻子以及另外4戶人家響應政府開荒戍邊的號召,從(cong) 100多公裏外的加木村搬遷到典角村,並就此定居下來。然而沒過多久,就有2戶群眾(zhong) 忍受不了邊境一線的艱苦生活,返回了加木村,隻剩下嘎瑪次仁和妹妹索南拉姆兩(liang) 家人繼續堅守。

  此後數年,嘎瑪次仁與(yu) 妹妹兩(liang) 家唇齒相依,在滿目礫石的土地上開荒,在終年不休的大風中搭房,終於(yu) 頑強地在荒無人煙的典角村紮下了根。1990年,又有9戶人家搬遷過來,典角才有了村莊的模樣。

  後來,嘎瑪次仁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90年至1996年期間擔任典角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對嘎瑪次仁來說,放牧巡邏是家常便飯,幾十年來,他踏遍了邊境線上的山山水水。嘎瑪次仁還給家裏定下規矩,除了2個(ge) 外出讀書(shu) 的女兒(er) 外,其他人若結婚必須招上門女婿,唯一的兒(er) 子自然也是在當地成家。最終,6個(ge) 子女又為(wei) 典角村增加了6戶家庭。

  如今,嘎瑪次仁的後代和全村群眾(zhong) 都住進了獨棟獨院、通水通電的邊境小康村新居,過上了和諧美滿的小康生活,典角村也成為(wei) 了“山這邊比山那邊好”的典範,足以告慰老人的在天之靈了。

  家是阿裏,國是中國。在阿裏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黨(dang) 確桑布一家、楊貴房和嘎瑪次仁這樣的群眾(zhong) 大力支持配合下,近年來,阿裏地區認真落實安邊、興(xing) 邊、強邊、睦邊、控邊、治邊主體(ti) 責任,堅持屯兵與(yu) 安民並舉(ju) 、固邊與(yu) 興(xing) 邊並重,切實發揮黨(dang) 政軍(jun) 警民強邊固防整體(ti) 合力,大力實施軍(jun) 民融合發展戰略、脫貧攻堅戰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發展、邊民富裕、民族團結、生態良好、社會(hui) 和諧,確保了邊疆鞏固、邊境安全,正處在曆史上最好的發展穩定時期之一,全力譜寫(xie) 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華彩篇章。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