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青藏高原中部水草豐美的風,咋沒了?
水草豐(feng) 美、森林繁茂,廣闊的湖泊邊是低矮的小草本,不遠處則有高大的鬆、樺、櫟,海拔較高處有冷杉和雲(yun) 杉,較低處生長有楝科等一些喜熱的闊葉樹種。這是今天亞(ya) 熱帶山地的常見景象。很難想象,如今已是高寒草甸景觀的青藏高原中部,曾經也有著這樣的生態環境。
記者近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宇飛團隊與(yu)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鄧濤團隊及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劉曉東(dong) 團隊合作,對2600萬(wan) 年至1600萬(wan) 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氣候研究發現,這裏當時已經存在現代意義(yi) 上的季風氣候。相關(guan)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創新》上。
研究團隊告訴記者,他們(men) 引入現代亞(ya) 洲季風降水指標的概念與(yu) 標準,利用高原中部倫(lun) 坡拉盆地地層剖麵中采集的花粉,重建了當地2600萬(wan) 年至1600萬(wan) 年前的溫度與(yu) 降水數據。數據顯示,當時高原中部夏季和冬季降水的差值,約為(wei) 240毫米至540毫米,夏季降水在年降水中的占比約為(wei) 40%至60%,這和如今我國河南南部,安徽、湖北、江蘇北部等亞(ya) 洲季風區域的降水情況類似。
是什麽(me) 影響了青藏高原中部成為(wei) 季風區?科學家發現,除了當時青藏高原的高度,地理位置也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研究點所在的高原中部,2500萬(wan) 年前的位置比今天偏南約9至10個(ge) 緯度,換算成直線距離約1000公裏,這導致了當時當地夏季多雨、冬季幹燥季風氣候的出現。而隨著高原的隆升和北移,季風漸漸無法“攀上”高原中部,導致今天當地已由受季風影響區轉變為(wei) 非季風區。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王宇飛介紹,現在的亞(ya) 洲季風,是與(yu) 青藏高原的抬升曆史密切關(guan) 聯的。此次研究將現代亞(ya) 洲季風的概念和降水指標引入到對古季風的界定與(yu) 研究中,為(wei) 理解亞(ya) 洲季風的早期演化和驅動機製提供了新思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羌塘草原上的“精靈”
6月20日,藏羚羊群在西藏那曲雙湖縣境內穿越公路。羌塘草原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平均海拔超過4600米,是目前中國海拔最高、麵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詳細] -
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地區之一
記者從18日召開的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西藏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成就新聞發布會上獲悉,70年來,西藏在生態環保領域累計投入814億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