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藏高原小山村:從傳統開山治水到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

發布時間:2021-08-02 10:52:00來源: 中新網

  位於(yu) 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小高陵村,原本貧瘠而荒涼,如今通過數十年努力,展眼望去,一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景象。

圖為(wei) 開山治水。(資料圖) 青海省水利廳 供圖
圖為(wei) 開山治水。(資料圖) 青海省水利廳 供圖

  一張黑白老照片,見證著小高陵人開山治水的崢嶸歲月。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向惡劣自然環境低頭的小高陵人,開始了墾荒造林、開山治水的實踐。

  今年已85歲高齡的退休老黨(dang) 員王維嶽說起小高陵時,依然滿含熱情。1964年,王維嶽到水利部門工作後,連續34年從(cong) 事水土保持工作,其中11年在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駐點開展技術服務。

  他說,1968年,自己在小高陵村駐點一年,修梯田,開展山水林田綜合治理,連著幾年也都會(hui) 去回訪。小高陵在當地政府和廣大民眾(zhong) 的努力下,開山治水取得很大成績,曾多次獲得嘉獎。

圖為(wei) 如今的小高陵。 青海省水利廳 供圖
圖為(wei) 如今的小高陵。 青海省水利廳 供圖

  據悉,1981年至1982年,湟源縣實施了小高陵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麵積6.51平方千米。

  湟源縣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長劉誌福告訴記者,國家在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方麵的持續投入有力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為(wei) 高質量發展打了底。

  如今,小高陵村是鳥語花香、輕霧環繞如江南的旅遊景區。餐飲、酒坊、油坊、醋廠等特色產(chan) 業(ye) 齊頭並進,帶動了大高陵、馬家灣等14個(ge) 村村集體(ti) 經濟發展。

  特別是小高陵打造紅色旅遊基地,品牌效益帶動一方。

  王新權見證了小高陵的發展。開了十多年飯館的他,員工都是村裏的脫貧戶,員工每個(ge) 月在家門口也能掙幾千元錢。

  “等明年風一吹,種子一撒,對麵山上新開的梯田裏,油菜花就開了。”王新權說。

  截至2020年,湟源縣共治理小流域45條,治理水土流失麵積430平方公裏。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實施,生態環境大為(wei) 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製,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hui) 的發展。

  2011年至2020年,青海省大力實施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紮實推進梯田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利行業(ye) 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麵積3162.88平方公裏,為(wei) 改善生態環境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促進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和農(nong) 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2021年青海省共安排實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28項,涉及7市(州)18個(ge) 縣(區)。批複總投資26792萬(wan) 元,已落實中央和省級資金23976萬(wan) 元,資金落實率達89.5%。截至目前,28項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已開工建設。

  “小流域綜合治理保持了生態、增加了收入、解放了勞動力,開拓了當地民眾(zhong) 的發展思路,為(wei) 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曹江源說,“為(wei) 進一步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今年,圍繞美麗(li) 鄉(xiang) 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海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試點已在青海的山村開始實施。”

  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試點意味著青海水土保持生態小流域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

  曹江源說,清潔小流域治理就是在傳(chuan) 統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把水土流失防治與(yu) 水資源保護、麵源汙染治理、農(nong) 村垃圾及汙水處理等結合到一體(ti) 的一種新型綜合治理模式。

  “按照這種模式治理的小流域,水體(ti) 清潔、生態良性循環,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是水土保持理念的創新,是傳(chuan) 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升級版。”曹江源說,這是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作用,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實現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的有效途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