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長江文明館:感受長江魅力 領略自然雄奇

發布時間:2021-08-24 10:1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走進鳥語花香的武漢園博園,除了欣賞各種風格的中式園林,還有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不容錯過,那就是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長江文明館於(yu) 2015年9月落成開放,展覽麵積1.28萬(wan) 平方米;武漢自然博物館於(yu) 2018年7月建成開展,展覽麵積1.8萬(wan) 平方米。在這裏,你可以感受長江的魅力,領略自然的雄奇,體(ti) 會(hui) 地球上種種生命的精彩。

  文明長河奔湧不息

  萬(wan) 裏長江,源遠流長。人類文明,生生不息。長江文明館常設展覽“長江之歌 文明之旅”,以水孕育人類、人類創造文明、文明融於(yu) 生態為(wei) 主線,運用豐(feng) 富的文物、標本及多媒體(ti) 展示手段,全麵反映長江的自然生態和曆史文化。

  走進序廳,巨大的東(dong) 方劍齒象化石引得觀眾(zhong) 驚歎:“好高啊!”與(yu) 現代的大象相比,劍齒象更加高大威猛,有更長的象鼻和象牙。劍齒象在1200萬(wan) 年-100萬(wan) 年前生活於(yu) 亞(ya) 洲和非洲溫暖濕潤的地區,後來由於(yu) 環境變化逐漸滅絕。這件出土於(yu) 甘肅的劍齒象化石,勾起了人們(men) 對地球上古老生命及其生存環境的遐想,昭示著長江的誕生與(yu) 遠古時代漫長地質演變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聯。

  “走進長江”展廳裏,藍色燈光勾勒出長江水係脈絡。沿著地麵的線條指引,參觀者將開啟一場濃縮的長江之旅:從(cong) 長江之源沱沱河出發,途經長江上中下遊重要城市,走向長江入海口崇明島。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yu)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ce) ,自西向東(dong) 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yun) 南、重慶等11個(ge) 省區市,注入東(dong) 海。長江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等8個(ge) 省區,流域麵積約180萬(wan) 平方公裏,約占中國國土麵積的18.8%。

  在“物華天寶 大江厚贈”等板塊,可以看到長江流域代表性的植物標本、動物標本和五光十色的各類礦石標本,讓人不由得感歎:長江給予人們(men) 的實在太多,不愧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不論是珍稀的“水中大熊貓”中華鱘、“微笑天使”江豚、中國特有的揚子鱷,還是常見的“四大家魚”、豬牛雞鴨,在展廳裏都有一席之地,它們(men) 展現了長江獨特的水係生態和沿岸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一頭看似普通的白豬標本,在展板上有著大幅介紹。它叫瘦肉型湖北白豬,是由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熊遠著院士牽頭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攻關(guan) 培育出的瘦肉型新品種,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長江翻山越嶺,一路向東(dong) ,所到之處,美景奇觀、珍稀動物數不勝數。四川的高山密林中,兩(liang) 隻熊貓憨態可掬地走來。通體(ti) 金黃的川金絲(si) 猴懸於(yu) 空中,僅(jin) 用一手抓住樹枝,仿佛正要騰挪跳躍。來自雲(yun) 南的一大一小兩(liang) 隻亞(ya) 洲象親(qin) 密地站在一起,很多人以為(wei) 它們(men) 是父子或母子,其實是一對夫妻。仔細觀察,雄象高大且有醒目的象牙,雌象略矮而沒有外凸的象牙,它們(men) 前額左右有兩(liang) 大塊隆起,俗稱“智慧瘤”。亞(ya) 洲象是亞(ya) 洲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在國內(nei) 僅(jin) 見於(yu) 雲(yun) 南地區。

  自遠古開始,人類便在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世界最早的稻作農(nong) 業(ye) 、最早的陶器都產(chan) 生於(yu) 長江流域。在“感知文明”展廳,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工具、新石器時代的陶杯陶碗,默默訴說著先民的智慧。從(cong) 琢磨細致的良渚玉琮到舉(ju) 世無雙的“曾侯昃”劍,從(cong) 精巧複雜的雲(yun) 錦織機到美輪美奐的蘇繡屏風,從(cong) 人文薈萃的嶽麓書(shu) 院到滿載寶貨的萬(wan) 裏商船……幾千年來,長江文化不斷豐(feng) 富、發展,匯聚成中華文明的壯麗(li) 畫卷。

  自然奇珍引人入勝

  走出長江文明館,穿過一個(ge) 小廣場,便來到武漢自然博物館。博物館常設展覽“大河之旅 生命之歌”以大河為(wei) 背景、生命為(wei) 主題,以長江對話世界大河為(wei) 布展理念,展出3000多件古生物、動植物標本,其中不乏全國罕見的珍品。

  進入展廳,人們(men) 首先會(hui) 被來自侏羅紀時代的龐然大物——中加馬門溪龍化石所震撼。馬門溪龍是中國發現的體(ti) 型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頸部特別長。這具化石出土於(yu) 新疆奇台縣,2016年修複裝架完成,高7.5米,長24米,脖子就有12米長。

  在馬門溪龍化石旁,放置著另一件“鎮館之寶”——同樣出自新疆奇台的矽化木。它由侏羅紀時代的高大喬(qiao) 木石化而成,樹形保存完好,木質結構清晰,長37米左右,根部最大直徑2.7米,是國內(nei) 博物館展出的最長的矽化木。

  矽化木上方是一麵長15.3米、寬8米的“龍”足跡化石牆,再現了2億(yi) 年前動物之間追逐爭(zheng) 鬥的場麵。“龍”是古生物學對包括恐龍在內(nei) 的爬行動物的統稱。足跡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錄像機”為(wei) 脊椎動物活動記錄的“特寫(xie) 鏡頭”,形成和保存條件十分嚴(yan) 苛。這塊化石上的遺跡既有龍行湖畔,又有魚翔淺底,還有節肢動物爬行,為(wei) 研究晚三疊世脊椎動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巨犀是生活在2000萬(wan) 年前的大型哺乳動物,也是亞(ya) 洲特有的犀類。眼前這件巨犀骨骼裝架標本長8.8米,高4.2米,生前體(ti) 重或超過20噸,真化石占比90%以上,是國內(nei) 迄今為(wei) 止有記載的完整度最高、修複裝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

  步入“大河珍靈”展區,亞(ya) 馬孫河、密西西比河、葉尼塞河、尼羅河、黃河等大河景觀次第展開。亞(ya) 馬孫河孕育的熱帶雨林裏,粗壯的亞(ya) 馬孫森蚺與(yu) 凶狠的凱門鱷正在殊死搏鬥。密西西比河流域,5.4米長的巨大鯨鯊與(yu) 魚群熱情共舞。進入葉尼塞河流域,仿佛置身於(yu) 冰雪王國,北極熊、北極狐、雪狼等雪地動物神出鬼沒。轉入尼羅河流域,非洲草原的熱浪滾滾而來,大樹下蹣跚前行的非洲象、草原上奔騰的瞪羚、河水中狩獵的尼羅鱷、叼著幼獅回望來時路的母獅……所有動物栩栩如生,如同影片《獅子王》裏的場景。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發源於(yu) 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dong) 流經中國9個(ge) 省區,最後注入渤海。在黃河發源地,生活著一種珍稀動物——藏野驢。藏野驢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人們(men) 稱為(wei) “高原上的苦行僧”,之所以這麽(me) 稱呼它,是因為(wei) 它能吃一些幹枯粗糙的植物,而且在沒有淡水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很長時間。

  在“大河沉思”展區,朱鹮保護和麋鹿回家的故事令人動容。1981年5月,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鳥類學家發現了世上僅(jin) 存的7隻野生朱鹮,此前已多年未見過朱鹮的蹤跡,人們(men) 認為(wei) 它可能已經滅絕。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在清末遭到西方列強屠殺和捕捉,在中國境內(nei) 絕跡。20世紀80年代,中國從(cong) 英國引入麋鹿,繁殖培育種群。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國內(nei) 的麋鹿增長到8000多隻,全球朱鹮數量達到7000多隻,其中,陝西境內(nei) 就有5000多隻。

  互動體(ti) 驗精彩不斷

  博物館是對話曆史、感知文明的場所,除了靜態的文物展示,還需要有多元立體(ti) 的文化體(ti) 驗。整個(ge) 長江文明館中,互動體(ti) 驗無處不在,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一場精彩絕倫(lun) 的探索之旅。

  “我是古猿。”“我是能人。”“我是直立人。”“我是智人。”在長江文明館“感知文明”廳,踩到地麵的四組腳印,牆壁上的投影就會(hui) “活起來”,你揮揮手,他也會(hui) 揮揮手,對你說一句自我介紹。看到先民鑽木取火的場景,你還可以親(qin) 自上前體(ti) 驗,隻要揉搓木棍的力度和速度達到要求,就會(hui) “點燃”一團火。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雕塑旁,放置著一台“古琴”,輕撫琴麵,就能“彈奏”出優(you) 美的音樂(le) 。展廳裏還有一個(ge) 迷你戲台,展示長江流域多彩的戲曲文化。隻要按動按鈕,選擇劇種,戲台上就會(hui) 出現270度幻影成像,“演唱”悠揚婉轉的戲曲。

  “夢幻長江”廳是一個(ge) 大型沉浸式體(ti) 驗空間,集中呈現了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風光與(yu) 人文景觀。觀眾(zhong) 乘坐無軌遊覽車,從(cong) 雪域高原的格拉丹東(dong) 出發,經過巴蜀奇觀、高峽平湖、赤壁烽火、飛躍名樓、江南勝景,到崇明島出海,在10分鍾的旅程中盡情領略長江之美。

  自然博物館更是孩子們(men) 的樂(le) 園。路過密西西比河,腳步聲驚起一群蝴蝶在牆上翩翩飛舞。走進亞(ya) 馬孫熱帶雨林,一群切葉蟻在林間小道上忙碌地搬運樹葉,叢(cong) 林深處傳(chuan) 來蛙聲、鳥鳴和老虎咆哮。穿越葉尼塞河,不小心踩裂了水中的浮冰,必須趕緊躍起,才能不“墜入”冰水中。看過了鮭魚標本,你還可以參與(yu) 體(ti) 感互動小遊戲,體(ti) 驗鮭魚洄遊數千公裏回到出生地產(chan) 卵的艱辛曆程。此外,還有博物館奇妙夜、主題營等一係列品牌社教活動,讓青少年在有趣的活動中增長知識、開拓思維,學會(hui) 敬畏自然、愛護生命。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