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州:“口袋公園”扮靚街巷 水生態修複“城市病”
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利用城市剩餘(yu) 空間,加快推進城區“口袋公園”“街頭花園”建設,街頭巷尾被扮靚。 吳瑋 攝
綠樹成蔭、曲徑幽深,亭台樓閣間,花隨風舞,人隨歌動……數月以來,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官方利用城市剩餘(yu) 空間,加快推進城區“口袋公園”“街頭花園”建設,城區街頭巷尾被扮靚,為(wei) 民眾(zhong) 開辟出了可以休閑的綠色之地。
“過去,這條街道寬窄不一,臨(lin) 時建築與(yu) 違法建築長期存在,嚴(yan) 重影響市容市貌和出行。於(yu) 是,我們(men) 對車行道、人行道、道牙石、汙水及雨水管道等市政設施進行更新改造,拆除了老舊房屋,道路寬了,小區變得更通透了……”甘州區住建局局長梁天禎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大社區已見雛形。
圖為(wei) 張掖市主城區甘州區的生活環境。 吳瑋 攝
梁天禎認為(wei) ,背街小巷改造不僅(jin) 是建設工程,更是社會(hui) 治理工程。為(wei) 此,該區堅持大社區管理、破牆透綠的原則,打破獨門樓院,拆除所有違建和看門房,統一配套門禁係統和物業(ye) 管理,實現社區共享共治共用。期間,還將騰退的剩餘(yu) 空間配套建設停車場、綠化帶、休憩座椅、星級公廁等城市家具。
“口袋公園、街頭花園不僅(jin) 是單純的綠化,而需要提升檔次,打造一個(ge) 片區一個(ge) 小品景觀,好讓更多居民、遊客隨時休憩散步……”梁天禎如是說。
水生態修複治理解決(jue) “城市病”
“半城蘆葦半城塔,三麵楊柳一麵湖”是古甘州的真實寫(xie) 照。然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老城區原有“八大明渠”因城市開發建設導致水係斷流,城區水位增高,水生態及人居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張掖市委常委、甘州區委書(shu) 記葛永宏告訴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張掖城區盡管地處西北幹旱地區,但夏秋季依然存在集中性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情況。同時,張掖城區地下水位較高,呈現東(dong) 北底、西南高等分布不均衡現狀。因此,在城市建設上宜統籌防洪排澇,地下水路疏通,上下遊水係連通,做到城區水係循環“暢通”。
2020年以來,為(wei) 改善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水平,甘州區經過反複論證,超前謀劃實施城區水生態修複治理項目。該項目充分利用黑河繞城而過的便利條件,以現有北郊濕地、蘆水灣景區、東(dong) 環路蘆葦池為(wei) 基礎,引入農(nong) 業(ye) 灌溉遺水和實施水肥一體(ti) 化項目後節約下來的生態用水進行補水,將城市建設與(yu) 周邊黑河水、人工湖、濕地泉眼、溪流水道結合起來,修複提升沿線水生態環境,並與(yu) 城區“八大明渠”保留下的現有水係連通,匯入城北濕地公園後通過山丹河流入黑河,實現連通地下水、用水不耗水,以此達到調節水源、地下水位,連通水係、減緩降雨徑流、收集儲(chu) 蓄雨水、交換淨化水質等目的。
當地已結合水生態修複治理工程,定期開展城市體(ti) 檢,做好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推廣下沉式公園綠地,加快推進廠網河湖一體(ti) 化進程,實施汙水資源化利用和城區汙水提質增效項目,逐步改造城區老舊雨汙管網,實現清汙分流,更好地實現降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不斷提升城市在應對強降雨等自然災害衝(chong) 擊後的“回彈”“重組”能力。
“其實,這項綜合性工程醞釀了幾十年,甘州人民日思夜盼了好多年,終於(yu) 開工建設了。”甘州區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王洪德說,再過五年,甘州城將重現“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的美好景象。
打造曆史文化街區“重塑”城市之魂
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上的重鎮,近年來,甘州為(wei) 叫響“曆史文化名城”品牌,開展了係列修繕工程。甘州區房地產(chan) 經營管理公司總經理周玉華介紹,一座古民居的修複,要經曆測繪、編號、清洗、消毒、鑲嵌等程序,比新建一個(ge) 街區要難很多。
期間,甘州區以古城保護為(wei) 基礎,對散落在城區的大佛寺、泰真堂、明糧倉(cang) 、總兵府、張掖老街和甘泉公園、高金城烈士紀念館、明清街片區等集中成片曆史文化遺產(chan) 和建築街區進行活化利用,並植入休閑旅遊和曆史文化展示等業(ye) 態綜合服務功能,突出街區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真正讓曆史文脈成為(wei) 支撐城市發展的根,城市“個(ge) 性”更加凸顯,城市內(nei) 涵更加豐(feng) 盈,城市魅力全麵展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肅舟曲“多彩石城”變廢為寶育“生態農莊”
舟曲縣巴藏鎮政府幹部王國柱介紹說,該鎮各皂壩村利用石材便利的條件,就地取材,壘砌的石牆和用小石頭拚湊的圖案既美觀大方,又節約環保。形成白龍江上遊獨具特色的“石頭文化”。[詳細] -
甘肅加強黃河流域工業汙染源管控治理 探橫向生態補償機製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白誌紅18日表示,去年以來,甘肅加強沿黃38個縣級以上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嚴控嚴管新增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企業。[詳細] -
甘肅肅南80多頭西藏野驢祁連山奔跑
甘肅張掖肅南縣祁豐藏族鄉近日發現並拍攝到大種群西藏野驢在祁連山奔跑,數量達80多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