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鄉村振興電“幫忙” 荒山變成綠寶地
圖為(wei) 青海省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共和鄉(xiang) 童家村村書(shu) 記童成德拿著蒜辮子展示今年收成。 馬彩虹 攝
“同樣30畝(mu) 山地,通電和沒通電的產(chan) 量差別大了。沒通電以前每畝(mu) 地收入5000元,通電以後收入翻了一倍,這裏麵供電公司的功勞可不小。”31日,青海省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共和鄉(xiang) 童家村村書(shu) 記童成德拿著蒜辮子展示今年收成時說。
樂(le) 都區位於(yu) 青海省東(dong) 北部,湟水河流域,平均海拔2600米,樂(le) 都紫皮大蒜以蒜頭大,分瓣少,辣味適中,風味獨特而受到國內(nei) 外市場歡迎,種植區域遍及全區14個(ge) 鄉(xiang) 鎮。樂(le) 都區共和鄉(xiang) 童家村有126戶437人,有三個(ge) 種植養(yang) 殖合作社,種植分山地和水地兩(liang) 種,2020年以前,水地種植土豆、大蒜,山地種玉米,一年一畝(mu) 地最多收入幾千元,最少的隻有幾百元。
今年童家村的紫皮大蒜、玉米、洋芋等農(nong) 作物長勢喜人。該村紫皮大蒜種植合作社30畝(mu) 地,每畝(mu) 地純收入達到了1萬(wan) 元,比去年,收入高了一倍;養(yang) 豬合作社,占地2畝(mu) 多,去年出欄一百多頭豬,今年大棚裏還有待出欄的土豬300多頭……原先的撂荒地,如今變成了綠寶地。
“腰包鼓了,我們(men) 的幸福感更足了,要不是電把水給引上去,我們(men) 這裏還是一塊半撂荒地。山地有了活水,種植產(chan) 量就高,收購商也願意到地裏來收購。”該村村民許存庫指著眼前自己承包的900畝(mu) 山地,給記者算起了他的經濟賬,“去年,水沒上山,900畝(mu) 的山地,收入隻有20多萬(wan) 元。從(cong) 長勢來看,今年收入能輕輕鬆鬆達到40多萬(wan) 元。”許存庫以前常年在外跑工程,如今回村了,他選擇承包莊稼地種莊稼,時間自由,收入也很可觀。
因用電灌溉給力,脫穀粉碎、草垛加工不費力,當地種植戶逐步擴大了產(chan) 業(ye) 規模,這些得益於(yu) 電的延伸。近年來,國網海東(dong) 供電公司以“黨(dang) 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建+優(you) 質服務提升”等為(wei) 載體(ti) ,堅持電力先行一步,以可靠電力保障助推產(chan) 業(ye) 發展。
2020年10月,國網海東(dong) 供電公司了解到童家村農(nong) 耕用電緊缺的情況後,出資為(wei) 該村農(nong) 業(ye) 合作社架設50千伏安變壓器一台,新建10千伏線路,並組織國家電網青海電力三江源(海東(dong) 樂(le) 都)共產(chan) 黨(dang) 員服務隊、雨潤供電所人員,加強與(yu) 農(nong) 業(ye) 種植、農(nong) 村生產(chan) 合作社、養(yang) 殖戶等緊密聯係,對農(nong) 戶的用電申請特事特辦,為(wei) 農(nong) 業(ye) 設備用能第一時間提供優(you) 化方案,向農(nong) 戶發放安全用電宣傳(chuan) 冊(ce) ,講解用電事項、宣傳(chuan) 電力政策法規,解決(jue) 用電難題,以優(you) 質服務助力農(nong) 業(ye) 、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如今的童家村,種植業(ye) 連片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陸續落地,充足的電力供應在這方土地上繪出了景美民富新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發現長江源區古冰川遺跡
據長江科學院30日消息,日前,2021年長江源綜合科考隊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索布查葉科考時,發現一處長江源區古冰川遺跡,這是第四紀冰期被冰川長期覆蓋留下來的遺跡。 [詳細] -
青海:“內外科”齊上陣 聯合特巡“天路心髒”
30日,青藏聯網工程柴達木換流站直流運維、一次檢修、二次檢修三個專業交叉組合開展全站設備聯合特巡,運維“外科醫生”和檢修“內科醫生”協同齊上陣,實現專業優勢互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