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明珠那曲卡:“黑河”奔湧 “黑馬”揚蹄
那曲啊,那曲,怒江的源頭,於(yu) 藏北高原靜靜流淌,滋養(yang) 廣袤草原,有著“黑色河流”之稱卻呈現多彩多姿的風貌。在海拔4500米的地理高度上,江河之畔的藏北牧民,舞姿奔放,歌聲嘹亮,而最撥動心弦的還是心中的“那曲”。
這裏,不因海拔高而成為(wei) 地理阻隔,是溝通高原與(yu) 周邊的交通重鎮。絲(si) 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穿行於(yu) 此,留下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足跡。
這裏,不因高寒缺氧而放慢腳步,是激情燃燒的發展高地。從(cong) 70年前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進抵黑河掀起曆史的濤聲,到踏上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征程的時代澎湃,曾經的那曲卡(黑河的藏語稱謂,今那曲鎮)已經成為(wei) 草原明珠,以“黑河”奔湧、“黑馬”揚蹄的奮進姿態馳騁藏北草原。
曆史的濤聲
“跋涉三千裏,越過大草原,入藏解放軍(jun) 抵黑河。西藏地方政府黑河總督及軍(jun) 民熱烈歡迎。”翻開泛黃的老報紙,新華社於(yu) 1951年11月報道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根據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由西北向西藏進軍(jun) 的人民解放軍(jun) 某部,經過三千多裏的行軍(jun) ,越過青海南部大草原,已在本月四日進抵西藏北部重鎮黑河。”
那曲卡是青、康入藏的要隘重鎮,也是藏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位於(yu) 交通要道上的那曲卡,千百年來不乏人馬往來,一如那曲河靜靜流淌。70年前,解放軍(jun) 進抵那曲,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開啟了藏北草原曆史的新篇章。
“十一月四日,當我部雄偉(wei) 的騎兵,以五星紅旗、八一軍(jun) 旗、毛主席像為(wei) 前導進入黑河市區時,黑河牧民穿戴著節日盛裝熱烈歡迎。黑河總督及藏軍(jun) 代本也率領僧俗官員和藏兵到東(dong) 郊列隊歡迎,並向我和慕生忠政委獻了哈達。”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司令員範明在《回憶中共西北西藏工委(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進軍(jun) 西藏》的文章中寫(xie) 到,“藏族群眾(zhong) 圍繞觀看,歡欣鼓舞,頻頻彎腰點頭、豎起大拇指,表示歡迎和祝賀。充滿著漢藏民族大團結的熱烈氛圍。”
在那曲孝登寺二樓的接待室,六世珠康活佛在瑪拉山熱烈迎接範明將軍(jun) 的曆史照片被翻拍放大,精心擺放在藏櫃上。“我們(men) 永遠銘記這段曆史,不僅(jin) 在寺廟簡介上作專(zhuan) 門介紹,還體(ti) 現在授課中。”西藏佛學院孝登寺分院教師洛桑介紹,孝登寺有著愛國愛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六世珠康活佛親(qin) 自迎接範明將軍(jun) ,並在自己的駐所掛有偉(wei) 大領袖毛主席像,深入群眾(zhong) 中時手持五星紅旗,教育引導群眾(zhong) 愛黨(dang) 愛國愛金珠瑪米。
解放軍(jun) 進入那曲,不僅(jin) 記錄在新聞報道、定格在曆史照片,更深深地烙刻在當地各族群眾(zhong) 的記憶裏。
“我當時8歲,戰士們(men) 對我們(men) 這些窮苦的小孩非常關(guan) 愛,有些心靈手巧的戰士用紙做成花朵送給我們(men) 玩,就像遠方的親(qin) 人來到了身邊。”家住色尼區古路鎮今年78歲的次仁傑布,原屬桑雄阿巴部落,是一名有著44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他至今仍清晰地記著解放軍(jun) 戰士進藏的點滴。
次仁傑布說,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才有了西藏和平解放,不僅(jin) 他這代人,包括子子孫孫的命運才發生了徹底改變。
時代的澎湃
草原夏季,雨水豐(feng) 沛,綠茵如毯,犛牛成群,正是生產(chan) 牛奶、酸奶、酥油等畜產(chan) 品的好時節。夕陽斜下,暮歸之時,擠奶、補飼,牧人辛勤勞作,換來一天的滿滿收獲。
此情此景,依稀如昨,但背後的生產(chan) 方式、分配方式、交換形式等經濟製度,還有政治製度、社會(hui) 製度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深刻改變著牧民的生產(chan) 生活。
“過去的日子特別苦,我們(men) 家放了50頭‘協’牛,三個(ge) 月交7斤酥油。如果交不上我們(men) 這些小孩子就要給牧主放牧來抵債(zhai) 。”回憶起過去的艱苦生活,次仁傑布老人深吸一口氣,語氣急促,雙手緊握,“吃的根本不夠,我們(men) 這些小孩還要去乞討,甚至去偷。”
“協”是過去牧區封建牧租剝削的一種形態,牧民要向寺廟、政府、牧主等“協”主交納畜產(chan) 品。過去封建牧租剝削在藏北非常盛行,據上個(ge) 世紀60年代對桑雄阿巴部落的調查報告顯示:僅(jin) “協”畜一項便占貧苦牧民使用牲畜總數的38.82%。承“協”戶雖然要遭到“協”主的殘酷剝削,甚至被逼得家破人亡,但在一般情況下,承“協”戶可以落得微量的剩餘(yu) 畜產(chan) 品度日,故他們(men) 仍然要忍痛租“協”。
隨著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在牧區開展了反對叛亂(luan) 、反對烏(wu) 拉差役、反對奴役和牧工、牧主兩(liang) 利的“三反兩(liang) 利”運動,草原牧民翻身得解放,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走進了幸福的新時代,“一看帳篷外麵黑乎乎一片,其實都是別人的”那種一無所有的日子從(cong) 此一去不複返。
走過曆史分水嶺,從(cong) 乞討偷摸到衣食無憂,從(cong) 承“協”交租到牲畜自有,從(cong) 小小牧奴到共產(chan) 黨(dang) 員,次仁傑布老人經曆了新舊西藏兩(liang) 重天,“新舊對比起來,一個(ge) 是天上一個(ge) 是地下!”
走進幸福新時代,從(cong) 馬匹、摩托到汽車,從(cong) 帳篷、土房到新居,從(cong) 土路、油路到高速公路,次仁傑布老人經曆了草原70年的發展巨變,“真是天翻地覆,我們(men) 牧民的幸福生活日新月異!”
都說“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但在舊西藏的桎梏下,藏北草原停滯不前,沉悶如死水。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藏北草原迎來新生,弦歌不輟,薪火相傳(chuan) ,時間重新見證著奮鬥者們(men) 永不停歇的腳步。
奮進的激情
那曲鎮至古路鎮的一段路程,是青海進藏的必經之路。當解放軍(jun) 矯健的步伐從(cong) 這裏走過,曾經的古道開始煥發時代光彩,湧動奮進激情。
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取代了千百年來人背畜馱落後運輸方式;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運行,徹底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曆史;前不久,拉薩至那曲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時代的“新天路”開始造福一方。
“從(cong) 2018年開始,隨著拉那高速公路的修建,古路鎮有1500人實現就業(ye) ,增收400多萬(wan) 元。”色尼區古路鎮鎮長崔國慶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古路鎮依托交通區位,搶抓發展機遇,實施了天然礦泉水、扶貧門麵房、特色奶製品、扶貧砂石場等一批產(chan) 業(ye) 項目,當年全鎮人均收入就達12000多元。
交通時間成倍縮短,牧民收入成倍增長,人居環境迭代更新,這是進藏路沿線肉眼可見的可喜變化。如今古路鎮公路兩(liang) 旁的低矮門市房已經被高層樓房取代,小鎮麵貌大變樣,草原牧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2021年色尼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到2020年底,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5年末的40.17億(yi) 元增加到68.87億(yi) 元,年均增速11.38%;農(nong) 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5年末的8237元增加到14647元,年均增速12.2%;鄉(xiang) 鎮道路通暢率提升到100%;建製村道路通達率提升到100%;共有各類市場主體(ti) 10565家,注冊(ce) 資金達57.96億(yi) 元。
沿著解放軍(jun) 進藏路色尼區一段實地采訪,沿線皆景,處處如畫。登上塔恰拉姆山,眺望那曲鎮,高樓鱗次櫛比,道路車水馬龍,回想70年前百多戶土房和帳篷組成的小鎮,再看今日草原都市的燈火繁華,那曲眼前的發展盛景正是對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索縣推進國土綠化創建美好生態
西藏那曲市索縣高度重視國土綠化工作,認真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國土綠化的決定》和《那曲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國土綠化的方案》等文件精神。[詳細] -
班禪重返故鄉那曲:體察藏北民情 關注牧區生態
八月的羌塘是草原最美的季節,草原上格桑花靜靜地綻放,藍天映襯著遠處巍峨的雪山,無垠的草原上牛羊悠閑地吃著青草,一派生機盎然的藏北風光。[詳細] -
科技+生態+致富 這條世界海拔最高高速公路背後故事多
無邊綠翠憑羊牧,一馬飛歌醉碧宵。8月21日,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羊八井段通車試運行,該路段227公裏,設計行車時速120公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