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高原生態綠色邊城——山南市隆子縣生態文明建設小記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在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路上,山南市隆子縣步履鏗鏘、砥礪前行。
山南市隆子縣平均海拔3800多米,常年缺氧多風寒冷。圍繞美麗(li) 隆子、幸福家園創建工作,隆子縣把做好生態保護作為(wei) 一項重大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yu) 富民利民相結合,走符合隆子縣實際的生態資產(chan) 增值、生態產(chan) 業(ye) 轉化、生態文化旅遊、生態家園建設之路。
目前,全縣蔬菜種植、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民族特色手工業(ye) 等產(chan) 業(ye) 實體(ti) 達37家,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隆子縣,風沙肆虐,莊稼難以存活。當地人形容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風沙一起塵飛揚,四野茫茫不見房”“一天吃進二兩(liang) 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隆子縣新巴鄉(xiang) 原鄉(xiang) 長朗宗帶領群眾(zhong) 在隆子河穀植樹造林,由於(yu) 沙棘對土質要求不高,抗堿、抗旱性強,所以沙棘苗成為(wei) 隆子河穀植樹造林的首選。
當時,沒有沙棘苗,就到60公裏以外的雪沙鄉(xiang) 去砍,再進行人工培育;沒有運輸工具,全靠肩挑背扛;沒有勞動工具,就用手刨,通過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終於(yu) 建成了萬(wan) 畝(mu) 沙棘林。
一代又一代隆子人積累起來的綠色成果,如今正成為(wei) 隆子人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生態環境呈現出“兩(liang) 增兩(liang) 減”的巨大變化,降水量高了,沙塵天數減少了,良田增多了,鹽堿地減少了。
2019年9月,隆子縣的沙棘林被確認為(wei) “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目前,全縣人工沙棘林種植麵積為(wei) 50.33平方千米,2020年,隆子縣累計出售沙棘果產(chan) 生效益超過95萬(wan) 元,沙棘苗產(chan) 生效益超過169萬(wan) 元,幾萬(wan) 畝(mu) 沙棘林在隆子河穀形成了一條長40千米的綠色“哈達”。
隆子縣因特殊環境、特殊土質,較適應黑青稞的生長。近年來,隆子縣打通“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貫通“上遊”與(yu) “下遊”,融通“生態”與(yu) “產(chan) 業(ye) ”,實現青稞生態轉化。目前,“隆子黑青稞”榮獲國際商標節金獎。全縣黑青稞加工企業(ye) 已達9家,年加工量達125萬(wan) 斤以上,實現產(chan) 值937.53萬(wan) 元,帶動群眾(zhong) 增收359.38萬(wan) 元。同時,立足萬(wan) 畝(mu) 青稞景觀、望果節、節慶祭祀,隆子縣加快黑青稞生產(chan) 向三產(chan) 融合,邁出增值第三步,發展黑青稞觀光休閑旅遊,形成“種植、加工、品牌、文化、旅遊”一體(ti) 化。
真金不怕紅爐火,酒香不怕巷子深。雖地處邊境、位置偏遠,但隆子縣豐(feng) 富的原生態自然景觀和獨具魅力的地域風情,還是不斷吸引著四麵八方的遊客慕名而來。
2018年,在G219國道施工、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依然接待遊客突破3.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0餘(yu) 萬(wan) 元。這座雪域高原的邊城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如今,隆子縣人民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優(you) 美的生態環境是“搖錢樹”,家鄉(xiang) 的青山綠水可以源源不斷帶來財富,群眾(zhong) 享受著生態紅利,踏著堅定的步伐去擁抱美好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山南市紮囊縣羅堆村村民邊久:種出一片綠色希望
“人有了樹蔭,羊有了落葉,樹真是個好東西。”邊久便在心裏紮下了一個種樹的夢想。從此,挖坑埋土、種苗栽樹,便成了邊久生活的點點滴滴。 [詳細] -
西藏山南首個大型綜合城市公園雅礱人民公園投入使用
據悉,雅礱人民公園總體規劃麵積405710.6平方米,建設內容由綠心基礎工程、綠心生態工程、綠心功能工程三部分組成,項目總投資約4.2億元。 [詳細] -
青海“十四五”重點對政策落實、資源環境等九方麵“經濟體檢”
肩負著重要的“經濟體檢”作用。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時期,官方將出台一係列重大政策措施、實施一批重大投資項目、投入更多財政資金。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