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共話 瀾湄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10月13日,由青海省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雲(yun) 南省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主辦的“2021瀾湄萬(wan) 裏行中外媒體(ti) 大型采訪活動”學術交流會(hui) 在西寧舉(ju) 辦。來自兩(liang) 省的專(zhuan) 家學者共話瀾滄江的“源遠流長”,為(wei) 兩(liang) 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建言獻策。
學術交流會(hui) 上,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總工程師張德海、青海省委黨(dang) 校副校長馬洪波、雲(yun) 南省社科聯原主席範建華、西南林業(ye) 大學教授王慷林等7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瀾湄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國家公園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等多方麵提出新觀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總工程師張德海認為(wei) ,青海作為(wei) 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區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瀾湄流域共飲一江水、一江連六國,青海作為(wei) 瀾滄江的源頭,將為(wei) 瀾湄國家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和利用作出積極貢獻。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貫串了中華文化圈和東(dong) 南亞(ya) 、印度文化圈,江河文化、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等交流融合,是民族文化之河。雲(yun) 南省社科聯原主席範建華表示,瀾滄江是生態屏障、經濟發展、國際聯通之河,構建“瀾滄江—湄公河生態·經濟·文化帶”,是發揮文化與(yu) 經濟輻射效應的重要戰略依托帶,更是豐(feng) 富和提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文旅延展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21瀾湄萬裏行中外媒體大型采訪活動在西寧啟動
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展示青海、雲南、西藏三省區脫貧攻堅、生態保護、民族團結進步、基層治理等方麵的光輝成就。[詳細] -
守護“未來”——走進三江源②
往爐子裏添了幾塊牛糞,伴隨著一陣火星飛舞,火苗比原先燦爛了。吃完午飯的白瑪措毛坐在一旁的凳子上,輕聲唱著。這是四年前她到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寄宿小學上班時學會的第一首歌。[詳細] -
西藏拉薩市城關區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成效顯著
近日,記者了解到,自拉薩市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工作以來,城關區城管局專門成立背街小巷專項整治組,按照“突出工作重點、堅持以點帶麵、穩步有序推進、不斷開拓創新”的思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