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四川阿壩:守護好“黃河之腎”

發布時間:2021-10-21 10:4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四川省,黃河唯一流經的地方就在阿壩州。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南緣,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是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域內(nei) 的若爾蓋濕地是我國三大濕地之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黃河上遊水量的30%來源於(yu) 此,是孕育“黃河之腎”的涵養(yang) 水源,也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長江、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重任。

  在阿壩,草原的四季色彩如詩如畫,風光如夢如幻。春季,風吹草低滿目曠野,綠茵茵的草原一望無邊;夏季,水草豐(feng) 美綠色蔥蔥,青幽幽的草原露珠醉草尖;秋季,黃綠鑲嵌牛羊肥壯,風楚楚的草原群雁入雲(yun) 端;冬季,蒼野一色白雪飛絮,莽蒼蒼的草原雄渾天地間……阿壩有天然草地麵積6782.85萬(wan) 畝(mu) (452.2萬(wan) 公頃),占其麵積的53.83%,全州草地共劃分為(wei) 9個(ge) 草地類、29個(ge) 草地組、118個(ge) 草地型。

  若爾蓋濕地是國內(nei) 麵積最大、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泥炭儲(chu) 量約70億(yi) 立方米。泥炭是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深埋於(yu) 濕地,猶如海綿,一公斤泥炭可以儲(chu) 存8公斤水,是河流重要的調節器和淨化器。

  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草原上的牧民群眾(zhong) 為(wei) 了擴大放牧規模,在草原和濕地中開溝放水,嚴(yan) 重破壞了濕地的生態和蓄水功能。從(cong) 濕地到草原,因過度放牧導致沙化,這樣的惡性循環曾日複一日上演,草原生態麵臨(lin) 嚴(yan) 峻考驗。

  痛定思痛,在與(yu) 沙化搏鬥多年之後,阿壩州摸索出一套適合高寒沙地的流動沙地治理模式、半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和露沙地治理模式,篩選出合適的樹種、草種用於(yu) 防風固沙。通過對沙化的逐年治理,有效遏製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問題,還減少了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切實做好了維護“中華民族水塔”的任務。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紅原大草原、阿壩曼澤塘大草原和若爾蓋熱爾大壩草原成功榮獲“四川十大最美草原”稱號。

  在這片美麗(li) 的“大草原”,蘊藏著極其豐(feng) 富、珍稀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有我國三大名馬之一的“河曲馬”;有被稱為(wei) “雪域精靈”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還有赤麻鴨、梅花鹿等大量候鳥和陸生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這裏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guan) 鍵地區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帶物種最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素有“珍貴生物基因寶庫”之稱。

  日前,隨著5000米河曲馬耐力賽的結束,吸引了川甘青三省1000餘(yu) 馬匹參賽的若爾蓋縣第九屆“安多賽馬大會(hui) ”圓滿落幕。活動期間,千匹駿馬馳騁草原,騎手們(men) 揚鞭策馬,精湛的馬術表演,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到河曲馬文化,體(ti) 驗阿壩黃河大草原一碧千裏的風光。

  同在若爾蓋,今年6月上旬,上百隻黑頸鶴在保護區棲息、覓食,這也是保護區工作人員首次現場觀測時發現黑頸鶴如此大的種群。

  據了解,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yu) 1998年8月由國務院批準建立,2008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為(wei) 黑頸鶴等珍稀動植物提供了優(you) 良的棲息環境。這次大規模黑頸鶴集群的出現,反映了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種群數量增加,候鳥在若爾蓋區域環境的適應度一再提高。

  每當夏秋季節,紅原縣龍日壩牧民尼瑪俄日便不再讓陌生人靠近他的牧場,因為(wei) 從(cong) 前些年開始,每年都有黑頸鶴前來產(chan) 卵孵化。黑頸鶴似乎也感受到尼瑪俄日的好意,即便他騎馬經過也不會(hui) 輕易飛走。

  保護生物多樣性,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如今的草原猶如一首浪漫的詩,一幅美麗(li) 的畫。一代代草原兒(er) 女,演繹著一個(ge) 個(ge) 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動人故事,共同守護著江河之源、最美濕地。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