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豹到滇金絲猴:“瀾湄動物園”裏珍稀物種的“嘉年華”
從(cong) 源頭幹流紮曲河畔的雪豹、到匯成地的馬鹿,再順流而下時邂逅滇金絲(si) 猴……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儼(yan) 然是一座野生“動物園”。
中新社記者目前正隨2021瀾湄萬(wan) 裏行中外媒體(ti) 采訪團隊,見證“多方多瑙河”瀾湄流域上遊野生動物保護成效。
雪豹:特許經營為(wei) 邂逅旗艦物種打開“大門”
日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特許經營企業(ye) “雲(yun) 享自然”在瀾滄江源頭首次舉(ju) 辦了昂賽大峽穀徒步和騎行項目線路測試活動,參與(yu) 者沒多久便發現旗艦物種雪豹身影。
10月,包括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內(nei) 的多個(ge) 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而“特許經營”被認為(wei) 是“向公眾(zhong) 打開了一扇合法有序通往中國國家公園的大門。”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說:“要適度搞一些有利於(yu) 當地牧民生產(chan) 生活的特許經營,讓牧民在保護生態中受益。”
青海省委黨(dang) 校副校長馬洪波表示:“牧民生產(chan) 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神山聖湖、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等景象,對生態體(ti) 驗者具有極大吸引力,牧民放牧的牧道正好可成為(wei) 生態體(ti) 驗的路線,特許經營探索了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
馬鹿:“過冬站”來去自由
“嗦嗦嗦……”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頭發花白的藏族老阿媽向秋拉姆,端著一盆芫根,呼喚馬鹿。
類烏(wu) 齊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拉巴次仁說,當地馬鹿的保護始於(yu) 像向秋拉姆一樣的民眾(zhong) 的自發行為(wei) ,“幾十年前,向秋拉姆看到體(ti) 弱的馬鹿,主動給馬鹿喂奶”。
拉巴次仁說,如今,保護區內(nei) 建設了五座用來一線巡護的保護站,兩(liang) 座用來救護摔傷(shang) 或被天敵侵害的馬鹿的救護中心,此外還有一座用於(yu) 過冬的馬鹿場。
中新社記者在馬鹿場看到,其呈現“前閉後開”形式。“馬鹿可以來去自由,”拉巴次仁說,“冬季下雪,植被被雪覆蓋,馬鹿沒有食物,就可以到鹿場。我們(men) 從(cong) 老百姓手裏購買(mai) 並不便宜的芫根投喂它們(men) 。”
“馬鹿喜歡吃青稞、芫根,可民眾(zhong) 不允許馬鹿進地裏,隻能圍個(ge) 柵欄。但馬鹿還是能跳進去。”拉巴次仁笑著說。
拉巴次仁表示:“我們(men) 有數百名生態保護人員,人類根本沒有機會(hui) 去傷(shang) 害馬鹿,除非他有隱形術。今後還要加強馬鹿的科研監測。”
滇金絲(si) 猴:棲居超大“臥室”
東(dong) 西寬約30公裏、南北長90公裏——這是昌都市芒康縣的滇金絲(si) 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滇金絲(si) 猴、獼猴、岩羊、獐子等野生動物的“臥室”大小。
“20世紀80年代,為(wei) 了采藥或吃肉,人們(men) 有時會(hui) 在這塊區域打獐子等動物。”據芒康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紮西朗加介紹,1986年,當地成立縣級自然保護區,後升級為(wei) 國家級,非法獵殺野生動物的情況就基本杜絕。
據紮西朗加介紹,該保護區最高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2200米,區域內(nei) 的滇金絲(si) 猴種群曾經約500隻,目前增長到800多隻,有四大種群。
紮西朗加介紹說,2008年以來,官方先後投資7000多萬(wan) 元人民幣,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恢複工程、新建保護點和檢查站、打造“智慧芒康滇金絲(si) 猴自然保護區”係統等。
藏族漢子多貢常以“小心翼翼”形容自己在保護區工作的狀態。作為(wei) 一名護林員,除了小心翼翼在六七十度的斜坡上巡護不致摔落山崖外,還要麵臨(lin) 熊等野生動物的侵害,“但野生動物越多,我心裏卻越開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人民日報看瀾湄——高原老阿媽,守護馬鹿40年
從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縣縣城出發,沿著潺湲流淌的格曲河,一路向西行駛,大約一個小時後,就來到了類烏齊長毛嶺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詳細] -
2021瀾湄萬裏行走進西藏“小瑞士” 探訪高原馬鹿天堂
20日,參加“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1瀾湄萬裏行中外媒體大型采訪活動的中外媒體,走進西藏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馬鹿種群保護情況。 [詳細] -
中外媒體“瀾湄萬裏行”:見證生態保護和建設
目前,參加“同飲一江水 共話瀾湄情”——2021瀾湄萬裏行中外媒體大型采訪活動的中外媒體,正從源頭青海省境內沿瀾滄江順流而下,挺進西藏,見證流域紮實開展生態保護和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