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堅持生態優先 教育大有可為
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曆程中,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開展了多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積累了豐(feng) 富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出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lin) 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hui) 對於(yu) 植樹運動的決(jue) 議案》,總結《陝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團報告書(shu) 》,興(xing) 修水利,植樹造林,防治自然災害,設置專(zhuan) 門機構護林,開展了樸素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在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初期,相繼出台了《關(guan) 於(yu) 全國十二年綠化規劃初步意見》《關(guan) 於(yu) 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幹規定》,強調農(nong) 、林、牧並舉(ju) ,重視生態治理,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改革開放後,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們(men) 黨(dang) 的領導下進入了法治化階段,對環境保護作出的明確規定寫(xie) 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出台了專(zhuan) 門性法律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自此生態保護有了法律依據。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深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更加突出,開啟了建設美麗(li) 中國的新篇章。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邁入“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階段。麵對新時期、新形勢、新挑戰,需要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嚴(yan) 峻性和緊迫性,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轉變“征服式”“奴役式”等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模式,秉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係統謀劃經濟社會(hui) 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明晰了青海的省情定位,明確了青海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青海一直以來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將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寫(xie) 在青海大地上。青海生態安全地位重大,扮演著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守護者”的重要角色,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光榮使命,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也決(jue) 定了青海發展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曆史必然。青海生態資源豐(feng) 富,是戰略地位重大的生態功能區,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的中國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地區,有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高海拔無人區——可可西裏,有中國內(nei) 陸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水資源安全、維係物種安全、開發清潔能源以及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方麵,我們(men) 更加應該展示青海擔當,作出青海貢獻。青海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諄諄囑托,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重大要求,不斷開創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青海“一優(you) 兩(liang) 高”戰略把生態保護優(you) 先作為(wei) 首要前提,把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基本路徑,把高品質生活作為(wei) 根本目標,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與(yu) 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形態,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模式逐步走向成熟,我們(men) 將進一步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麵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新形勢、新挑戰,青海要勇於(yu) 擔當,為(wei)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海經驗”。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ge) 涉及到自然環境、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生活方式、思維觀念和價(jia) 值觀等方麵長期而曲折的變革過程,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人的因素至關(guan) 重要,生態問題本質上是人自身的問題。教育作為(wei) 一種培養(yang) 人的活動,可以通過影響人來影響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在青海從(cong) 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的過程中,教育將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必須在教育上下“狠功夫”。
傳(chuan) 播生態知識。人們(men) 具備關(guan) 於(yu) 自然界及其生態係統的知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之一,這種知識包括自然界及其生態係統的結構、種類、環境、功能、價(jia) 值、動態機理、影響因素以及與(yu) 人類的關(guan) 係等內(nei) 容,是喚醒生態自覺、踐行生態行為(wei) 的基礎。教育是傳(chuan) 播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切實發揮好教育傳(chuan) 播生態知識的功能,普及生態文明知識、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素質,使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導人們(men) 自覺進行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hui) 活動。
喚醒生態自覺。人與(yu) 自然息息相通、命脈相係,是生命共同體(ti)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人們(men) 形成和保持兼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的生態自覺。生態自覺是指在反思生態問題的基礎上,全麵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與(yu) 人類文明發展的共生共存關(guan) 係,以此主導人的思想和行為(wei) 。然而,近代人們(men) 僅(jin) 僅(jin) 將自然看作成一種簡單的工具性存在,對自然的認識是抽象的、片麵的,未能準確把握人與(yu) 自然的共生關(guan) 係,導致生態自覺缺失,帶來許多生態被嚴(yan) 重破壞等生態問題。喚醒生態自覺是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功能之一,教育能夠引導人們(men) 正確把握生態在人類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化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態度,喚醒群眾(zhong) 的生態自覺。通過教育,人們(men) 可以了解到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認識到生態問題的嚴(yan) 峻性和複雜性,引起強烈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和願望,使保護生態環境內(nei) 化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自覺追求。教育不僅(jin) 局限於(yu) 教室和課堂,青海天藍水秀、湖靜草綠,任何具有生態教育意義(yi) 的自然景觀都是天然的“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中發現生態的潛在價(jia) 值,感悟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nei) 涵,能加深人們(men) 對“自然界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的理解,進而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以保護好生態環境為(wei) 價(jia) 值標準引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wei) ,逐步形成高度的生態自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養(yang) 成“生態人格”。隨著18世紀中期工業(ye) 革命的興(xing) 起,機器化生產(chan) 成為(wei) 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大大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開創了物質財富極大豐(feng) 富的工業(ye) 文明時代,但巨大的物質財富積累背後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占有。曾經在青海,過度開采自然資源、過度捕撈、過度放牧等問題也會(hui) 時有發生,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形勢十分嚴(yan) 峻,其根源同樣是工業(ye) 文明社會(hui) 下形成的“占有式人格”。在全球生態問題日益嚴(yan) 峻的背景下,亟待我們(men)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破除“占有式人格”等人格範式,逐步養(yang) 成與(yu) 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生態人格”。“生態人格”具有豐(feng) 富的內(nei) 涵,涵蓋多方麵人格特質,從(cong) 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視角來看,表現為(wei) 延展人的倫(lun) 理視野與(yu) 激發其對萬(wan) 物生命的敬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在國家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大力倡導下,教育發揮著培育“生態人格”的重要功能,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容忽視的一大助力。教育不僅(jin) 可以使人們(men) 獲得生態知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還能夠幫助人們(men) 意識到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人類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發揮的重要作用,明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關(guan) 係,並且能夠幫助人們(men) 逐漸養(yang) 成生態態度、生態價(jia) 值觀念和生態行為(wei) 方式,自覺養(yang) 成“生態人格”,主動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新形勢下,教育工作應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進行必要調整,做好生態文明教育的整體(ti) 設計、綜合運籌、分類開展,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新路徑,走好生態文明教育之路,打磨生態“教育利器”,助力把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轉化為(wei) 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務實舉(ju) 措,為(wei) 青海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青海師範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黃南州成功辦理 今年首例生態損害賠償案
10月29日,記者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黃南藏族自治州今年成功辦理了首例生態損害賠償案件,該案實現一次性磋商成功,達成賠償金額為553209.68元。 [詳細] -
青海省全麵加強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處置環保督察監管工作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結合實際,製定印發《青海省生態環境係統全麵加強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處置督察監管工作規定(試行)》,全麵加強全省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處置環保督察督政監管工作。[詳細] -
索布查葉的“水滴”——走進三江源⑥
巴洪加羅是土生土長的達生村人,也是服務隊發起人和負責人,在他的記憶中,以前曾出現過聶恰河部分源頭趨於枯竭的現象。作為傳統的畜牧業大縣,草場和牛羊是治多縣牧民的生計來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