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來了 留住“大自然本色之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國家公園定義(yi) 為(wei) “一片比較廣大的、具有高度美學價(jia) 值的自然景觀。”
雖然我國今年剛剛設立國家公園,實際上早年間一直在做自然保護工作。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國家森林公園總麵積121000平方千米,連同省級和縣級公園,全國森林公園體(ti) 係年旅遊接待總量5.89億(yi) 人次。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基本覆蓋了我國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生態係統和自然遺產(chan) 資源。
2013年,我國第一次提到“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生態保護議題。2015年,12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醞釀已久的國家公園體(ti) 製改革正式啟動。
經過5年的探索,今年10月12日,我國首批5處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分別是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國家公園涉及青海、西藏、四川等10個(ge) 省份,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世界各國陸續建立國家公園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保護地體(ti) 係,國家公園被定義(yi) 為(wei) “一片比較廣大的、具有高度美學價(jia) 值的自然景觀。由政府批準設立,其內(nei) 部阻止或取締人類的占據和開發,公園內(nei) 的生態、地貌或美學實體(ti) 受到切實尊重,觀光活動必須以遊憩、教育及文化陶冶為(wei) 目的”。
雖然各國對國家公園的定義(yi) 和標準有所不同,但是對國家公園價(jia) 值和功能的認識與(yu)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一致的。
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提到,國家公園的最初概念來源於(yu) 英國,是在人類大規模開發大自然的背景下,或者說壓力下誕生的。
19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風情畫家喬(qiao) 治·卡特林在采風途中,親(qin) 眼目睹了美國西部大開發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印第安文明的巨大破壞,隨後向當時的美國政府提議,應設立“比任何人想象中都要大得多的超級大公園”,以保護園內(nei) 所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風俗,並體(ti) 現“大自然的本色之美”。
《中南林業(ye) 調查規劃》雜誌2014年發表的《中國國家公園體(ti) 製建設必要性分析與(yu) 探討》中提到,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各國陸續建立了國家公園。
目前,世界上直接冠以“國家公園”之名的國家公園有3740個(ge) ;截至2014年3月,世界保護區委員會(hui) (WCPA)數據庫中統計的屬於(yu) 國家公園(II類)的數量為(wei) 5219個(ge) 。
楊銳在《美國國家公園體(ti) 係的發展曆程及其經驗教訓》提及,從(cong) 1872年至2001年,國家公園運動已經發展到世界上225個(ge) 國家和地區,從(cong) 單一的國家公園概念衍生出“國家公園與(yu) 保護區體(ti) 係”、“世界遺產(chan) ”、“生物圈保護區”等相關(guan) 概念。
楊銳表示,100多年來,世界國家公園運動在思想認識方麵也有一個(ge) 變化的過程,比如,保護對象上,從(cong) 視覺景觀保護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方法上,從(cong) 消極保護走向積極保護;保護力量上,從(cong) 政府一方走向多方參與(yu) ;空間結構上,從(cong) 散點狀走向網絡狀。
我國早期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
早年間,中國一直在做自然保護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然生態係統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快速發展,1982年就啟動了風景名勝區體(ti) 係建設。
西南大學從(cong) 事國家公園及保護區可持續旅遊研究副教授王連勇在論文《創建統一的中華國家公園體(ti) 係——美國曆史經驗的啟示》中提到,1982年和1988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在上世紀開始設立的保護區中,截至2013年底,國務院公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7處,公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25處,國家林業(ye) 局批建“國家森林公園”779處。22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麵積約占國土麵積1%,196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不完全統計的遊客人數在2010年為(wei) 4.98億(yi) 人次。
截至2013年底,國家森林公園總麵積121000平方千米,連同省級和縣級公園,全國森林公園體(ti) 係年旅遊接待總量5.89億(yi) 人次。
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基本覆蓋了我國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生態係統和自然遺產(chan) 資源。
然而各類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與(yu) 管理還缺乏科學完整的技術規範體(ti) 係,保護對象、目標和要求還沒有科學的區分標準。
同一個(ge) 自然保護地存在著部門割裂、多頭管理、碎片化現象,社會(hui) 公益屬性和公共管理職責不夠明確,土地及相關(guan) 資源產(chan) 權不清晰,保護管理效能不高,盲目建設和過度開發現象時有發生。
囿於(yu) 既有的國家自然資源管理模式,中國的國家公園體(ti) 係一直沒有建立起來。
《中南林業(ye) 調查規劃》雜誌2014年發表的《中國國家公園體(ti) 製建設必要性分析與(yu) 探討》中提到,中國內(nei) 陸地區真正按照國際規範模式來建設和管理國家公園,始於(yu) 雲(yun) 南普達措國家公園的建立,它是由地處三江並流遺產(chan) 區的屑都湖、尼汝片區和碧塔海地區組成,總麵積為(wei) 1993平方千米。
2008年6月,國家林業(ye) 局批準雲(yun) 南省作為(wei) 中國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同年9月,素有“紅鬆故鄉(xiang) ”美譽之稱的原始森林區———黑龍江湯旺河又被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遊局選定為(wei) 中國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單位。
楊銳提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大家對自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也在逐漸提升。2012年十八大之後,生態文明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you) 化、體(ti) 係化、提高效率這些需求就勢必抬上桌麵。
五大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2013年,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了“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的改革目標。2015年1月20日,國家發改委聯合中編辦、國土、財政、建設、農(nong) 業(ye) 、水利、環保、林業(ye) 、旅遊、文物及法製辦等12個(ge) 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誌著醞釀已久的國家公園體(ti) 製改革正式啟動。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總體(ti) 方案》,要求對自然生態進行最嚴(yan) 格的保護,並世代傳(chuan) 承下去。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完善主體(ti) 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
截至2020年,我國已經開展了三江源、東(dong) 北虎豹、大熊貓等10個(ge) 國家公園試點,總麵積22.29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了原來多種類型的保護地,包含了3處世界自然遺產(chan) (大熊貓、神農(nong) 架和普達措)、1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八達嶺長城)和1處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chan) (武夷山),涉及青海、吉林、黑龍江、四川、陝西、甘肅等12個(ge) 省份。
試點的地區均為(wei) 資源價(jia) 值較高且具有生態文明發展價(jia) 值的區域,保護不同類型的生態係統或野生動植物。
2021年10月,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楊銳指出,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時,中國正處於(yu) 工業(ye) 文明疊加生態文明、工業(ye) 化疊加信息化發展的特殊曆史時期,同時生態學也已經成為(wei) 係統的,可以指導自然和生態保護實踐的知識體(ti) 係。
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一個(ge) ,目前也是唯一一個(ge) 將生態文明作為(wei) 國家戰略係統部署和落實的國家;同時也是各種生態保護和修複實踐規模最大、類型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以此為(wei) 背景,中國國家公園體(ti) 製建設在起步階段就具有起點高和後發優(you) 勢明顯的特征。
國家公園既不同於(yu) 嚴(yan) 格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於(yu) 一般的旅遊景區。國家公園通過較小範圍的適度開發實現大範圍的有效保護,達到保護生態係統完整性的目的,又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了旅遊、科研、教育、娛樂(le) 的機會(hui) 和場所。
其中,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原則上隻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開放,但一般控製區會(hui) 劃出一定範圍對公眾(zhong) 開放。
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也在國家公園內(nei) 設立了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製區。核心保護區內(nei) 嚴(yan) 禁訪客進入,而一般控製區內(nei) 又分為(wei) 嚴(yan) 格控製區、生態修複區和傳(chuan) 統利用區,在嚴(yan) 格控製區內(nei) 允許開展低幹擾的生態遊憩活動,如科學考察等特殊需求需經國家公園管理部門同意後在專(zhuan) 業(ye) 向導的帶領下進入。在生態修複區和傳(chuan) 統利用區內(nei) ,允許訪客進入,嚴(yan) 格控製遊憩利用強度,采取訪客預約機製。
在一般控製區內(nei) 會(hui) 進行以公益性為(wei) 主的遊憩項目規劃,旅遊的概念在未來會(hui) 融入到遊憩的概念中,並打造全民公益性的文化產(chan) 品,目前這些規劃還在起步中。
諸多問題仍需解決(jue)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批公布的5處國家公園具有典型的生態功能代表性,其生態區位也極為(wei) 重要。“在試點建設的這幾年裏,這些地方在自然生態係統保護方麵取得的成效非常明顯”。
比如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關(guan) 鍵區。它對高海拔濕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等高寒生態係統進行了最大範圍的保護,並把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區域全部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大熊貓國家公園、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守護著大熊貓、東(dong) 北虎、東(dong) 北豹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以及以這些旗艦物種為(wei) 傘(san) 護種的重要生態係統;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則主要保護熱帶、亞(ya) 熱帶重要森林生態係統。
楊銳認為(wei) ,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是“萬(wan) 裏長征”邁出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如何走出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治理道路。
由於(yu) 我國國家公園占地麵積大、保護對象多樣、原有的保護地遺留問題依然存在,所涉及的利益相關(guan) 者關(guan) 係複雜,保護和管理難度較大。
2017年,《旅遊學刊》發表的《境外國家公園社區管理衝(chong) 突:表現、溯源及啟示》一文中提到,在國家公園建設的不同階段,所麵臨(lin) 的社區(原住民)衝(chong) 突是不同的,社區衝(chong) 突帶來的社會(hui) 問題會(hui) 伴隨建設進程而不斷演化。
在整合優(you) 化歸並過程中,國家公園的試點建設與(yu) 原住居民也存在著矛盾。在唐小平看來,劃區以後進行的“差別化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核心保護區的原住居民,今後要陸續遷移出來,暫時不能遷移出來的,我們(men) 會(hui) 設定過渡區,慢慢往外移,嚴(yan) 格控製核心保護區的新增人口。在國家公園的控製區,我們(men) 會(hui) 劃定一個(ge) 大致的生產(chan) 生活範圍,目的是為(wei) 了讓生產(chan) 規模不能肆意擴大,同時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不受影響,一些傳(chuan) 統的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也都能開展。”
他表示,以後也將繼續引導原住居民進行產(chan) 業(ye) 轉型。除了在規定範圍內(nei) 從(cong) 事生態的種植、養(yang) 殖外,也可以參與(yu) 到國家公園的體(ti) 驗服務建設中來,比如開設農(nong) 家樂(le) 、做園區引導等服務性工作。此外,也積極鼓勵原住居民參與(yu) 園區的生態管護工作。
國家公園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研究價(jia) 值,科研與(yu) 監測,也是國家公園的主要功能之一。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東(dong) 北虎豹生物多樣性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副站長馮(feng) 利民說,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科學支撐平台,包括處於(yu) 世界領先水平的東(dong) 北虎豹天地空一體(ti) 化監測係統。
《當代旅遊》發表的《淺析中國國家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中提出,中國國家公園處於(yu) 發展建設的起步時期,麵臨(lin) 著諸多問題,包括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缺少有效的保護措施和專(zhuan) 業(ye) 完善的管理體(ti) 係、缺少科研教育功能的開發等問題,製約著國家公園進一步的發展。
對於(yu) 國家公園的內(nei) 部管理問題,該文提出,應從(cong) 四個(ge) 方麵解決(jue) 。
第一,國家公園立法應該提上日程。通過獨立立法,根據每個(ge) 公園不同的情況進行管理,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國目前還缺少與(yu) 國家公園相關(guan) 法律的存在。中國國家公園的法律法規要為(wei) 國家公園的成立、邊界劃定、規劃設計、預算、遊憩服務等各個(ge) 方麵提供係統完備的法律法規依據和保障,要盡量使規定細節化具體(ti) 化,用法律法規的形式和力量來進行規範和保護。
第二,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國家公園開發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生態環境和旅遊業(ye) 協調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經濟模式。禁止在國家公園內(nei) 搞開發性項目。建築風格力求與(yu) 當地自然環境和風俗民情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景觀和資源。嚴(yan) 格控製國家公園內(nei) 遊客量,以便對其國家公園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保護。
第三,建立專(zhuan) 業(ye) 完善的管理體(ti) 係。借鑒其他國家管理國家公園的方法,成立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定期舉(ju) 行例會(hui) ,討論各項決(jue) 定,比如有哪些建築需要整修,哪些地方汙染較嚴(yan) 重以及如何解決(jue) 等,以便對於(yu) 各種事務做出及時正確的決(jue) 定。
國家公園的管理人員須經過崗位培訓,要求其掌握資源保護、遊客心理學、生態學、法律學、導遊和救生知識等相關(guan) 知識。還有通過解說係統的建立使遊客真正認識到國家公園的自然、文化和曆史價(jia) 值。
第四,積極開發科研教育功能。國家公園應開展相關(guan) 的科學研究、教育活動。在國家公園中為(wei) 科研單位、高校、國家公園工作人員等提供良好的條件進行科學研究,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科學領域的研究探索,也促進國家公園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楊銳認為(wei) ,中國具有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但在治理上要防止“一刀切”,因為(wei) 東(dong) 部、中部、西部、東(dong) 北部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條件各不相同,要堅持“一園一策”,需要兼顧生態保護第一和社區生計。“中國國家公園未來將建50個(ge) 到80個(ge) ,並形成差異化特色,體(ti) 現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觀之美。”
“國家公園設立隻是一個(ge) 起點,下一步要把它建設好。”唐小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黃河源頭牧民首次用手機拍到猞猁 三江源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
6日,青海省瑪多縣花石峽鎮東澤村生態管護員達保在巡山時,發現一隻疑似猞猁的野生動物在草灘上覓食,隨後並用手機進行拍攝。後經證實,該野生動物為猞猁,係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詳細] -
神奇生物在哪裏?雪豹野犛牛猞猁金雕水母雪兔子……
近期,“國家公園省生態新高地——青海省生態文明攝影大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展,展示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和民族團結創建成果,展現了青海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景觀。[詳細] -
國家公園展現生態之美(新知·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②)
前不久,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涉及青海、四川、海南等10個省份。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平方公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