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園”裏的幸福生活 沒事不打擾是最大尊重
從(cong) 瀾滄江源頭——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出發,順流而下,美麗(li) 的瀾滄江—湄公河時而綿延細瘦,時而雄美壯闊。在它沿途流經的密林、草原、深山中,生活著大量野生動物,其中不乏各種國家級保護動物,雪豹、馬鹿、滇金絲(si) 猴、藏羚羊、藏野驢、白唇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儼(yan) 然就是一座“野生動物園”。
經濟日報記者日前跟隨著“同飲一江水 共話瀾湄情”——2021瀾湄萬(wan) 裏行中外媒體(ti) 大型采訪活動的腳步,親(qin) 眼見證了動物們(men) 在這座“野生動物園”裏的幸福生活。
沒事不打擾是最大的尊重
秋日的雜多已經不再蔥蘢,草原已由綠轉黃,在炙陽的照耀下,泛著金燦燦的光澤。
這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尼尕最喜歡的季節。他喜歡草原,喜歡江河,喜歡看犛牛悠哉遊哉地吃草、旱獺時不時地上演“雙獺搏擊”、藏羚羊火急火燎地奔躍而過、鼠兔小心翼翼地從(cong) 地洞中探出小腦袋。
作為(wei) 一名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尼尕形容這一切對他來說稀鬆平常,可正是這份稀鬆平常帶給他內(nei) 心深處的安寧。
“最近非常激動,因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終於(yu) 正式設立了。多年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尼尕告訴記者,“轉正”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劃總麵積為(wei) 19.07萬(wan) 平方公裏,麵積接近陝西省,是中國麵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根據規劃,到2035年,它將成為(wei) 生態保護的典範。
“雜多”為(wei) 藏語譯音,意為(wei) 紮曲河(瀾滄江)源頭。這裏位於(yu) 三江源腹地,海拔高,生態脆弱,野生動物又多。這意味著,當地生態修複與(yu)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強度極大,難度極高。
尼尕說,他最關(guan) 心的是黑土灘治理、濕地保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水土保持等工作,最恨的是垃圾侵擾、非法采砂、非法盜獵等潛在威脅,最擔心的是能否給野生動物提供一個(ge) 舒適的家園。
非必要,不打擾——這是尼尕對於(yu)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理解。
“除了個(ge) 別生存能力太弱、種群數量太少的動物,其他物種其實是不需要太多人為(wei) 幹預的。你要相信大自然,更要相信這些動物。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是要把動物圈養(yang) 起來,而是要把生態恢複好,讓野生動物們(men) 心甘情願落戶在這裏,安心地繁衍。”尼尕說。
西藏昌都類烏(wu) 齊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拉巴次仁也持類似觀點。在西藏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巴次仁笑談,“我的工作說是管動物,其實是管人”。
保護區裏不隻馬鹿多,狼、熊、鷹等猛禽猛獸(shou) 都很多,經常會(hui) 有馬鹿被這些猛獸(shou) 捕食。“這些我們(men) 都是不管的。我們(men) 管的是人類不能去傷(shang) 害動物、傷(shang) 害生態,亂(luan) 扔垃圾、砍伐樹木、打獵,都是絕對不允許的。”
為(wei) 了給野生動物們(men) 一個(ge) 美好的家園,近年來,沿瀾滄江一線的各個(ge) 省份、州縣紛紛出台相關(guan) 政策,並落實專(zhuan) 人、專(zhuan) 項資金督促執行。比如,同樣位於(yu)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囊謙縣就關(guan) 停了所有砂場。得益於(yu) 此,如今,紮曲河的水已經重新變清,一度很少露麵、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黑頸鶴也重新出現在了河畔。
做好大保障是最好的保護
“本世紀初的時候,這裏的滇金絲(si) 猴也就三五百隻,現在至少有800隻了。”在西藏芒康滇金絲(si) 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在這裏工作了20多年的四郎次仁告訴記者,“以前,滇金絲(si) 猴看到人就像看到天敵一樣,‘唰’一下就消失了;現在,你給它拍照,它在樹上瞄你一眼,繼續吃鬆蘿,理都不理你”。
滇金絲(si) 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滇金絲(si) 猴分布區域廣泛,可惜後來由於(yu) 人類活動的影響,隻能逐漸退縮到川滇藏交界處的一個(ge) 狹小地域。
在此背景下,1986年,經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政府批準,芒康滇金絲(si) 猴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993年,保護區升級為(wei) 自治區級;2003年1月24日,進一步升級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郎次仁回憶說,自己第一次見到滇金絲(si) 猴還是1999年。“當時,我陪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到保護區調研,要在山上待一年。那時候,滇金絲(si) 猴數量還很少,對人類也很警惕。畢竟,這裏是林區,打獵的人很多。而且,當年我還太年輕,沒經驗,隻能帶著大家在林子裏亂(luan) 轉,光找猴子就找了一個(ge) 多星期。”
經過20餘(yu) 年的磨練,如今的四郎次仁已會(hui) 根據斷枝、糞便、叫聲等來尋找滇金絲(si) 猴的蹤跡。而且,“現如今滇金絲(si) 猴數量多了,也不怕人了,很好找。經常一抬頭,30多平方米的樹冠上就是成群的猴子”。
“猴丁”興(xing) 旺離不開人類的“後勤保障”工作。
四郎次仁說,他和他的巡護小隊每天都要巡山:看看這兒(er) 的樹長得怎樣,那兒(er) 的鬆蘿還多不多。
“鬆蘿多生長於(yu) 深山裏的老樹枝幹或高山岩石上,總是絲(si) 絲(si) 縷縷地掛下來,弄得一地都是,路都沒法走。以前,獵戶經常嫌麻煩,一把火就把路燒出來了,現在可不行。不僅(jin) 不能燒,還要保護它,因為(wei) 它是滇金絲(si) 猴最喜歡的吃食。隻要鬆蘿生長得好,不愁滇金絲(si) 猴沒飯吃。”四郎次仁說。
目前,西藏芒康滇金絲(si) 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70%。
不僅(jin) 如此,昌都全市111個(ge) 有林的鄉(xiang) 鎮均設有專(zhuan) 業(ye) 管護站,並配備了580名專(zhuan) 業(ye) 管護人員。全市還招聘了2萬(wan) 餘(yu) 名公益林護林員、7600多名天然林護林員和18.5萬(wan) 名生態崗位人員。
“這支龐大的護林隊伍,占昌都市總人口28%還多。”昌都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李利珍語帶自豪。
水好、草好、樹又多,有什麽(me) 比這樣的保護更得動物們(men) 的歡心呢?
人與(yu) 動物和諧相處的典範
“嗦嗦嗦……”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頭發花白的藏族老阿媽向秋拉姆端著一盆芫根,呼喚著馬鹿。轉眼間,附近的幾座小山上就出現了鹿影。一群群矯健的馬鹿從(cong) 高山草甸上飛奔下來,轉眼就將向秋拉姆圍在了中央。
向秋拉姆和馬鹿們(men) 的故事很夢幻。15歲時的一次偶然“邂逅”,使她與(yu) 馬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40多年前的一個(ge) 傍晚,才15歲的向秋拉姆隱隱聽到帳篷外麵有動靜。原來是來了3隻受傷(shang) 的小馬鹿。為(wei) 了能讓小馬鹿活下來,她每天擠犛牛奶喂養(yang) 它們(men) ,還把它們(men) 帶回自己的帳篷裏取暖。它們(men) 也很爭(zheng) 氣,身體(ti) 一點點恢複了。
後來,小馬鹿回到自己的族群中去了,故事似乎到這裏也該結束了,然而並沒有。
同一年的冬天,一個(ge) 普通的早晨,十幾隻野生馬鹿下山覓食。“讓我喜出望外的是,那3隻小馬鹿也在其中。它們(men) 並沒有忘記我,而且還帶上了自己的小夥(huo) 伴,一起回來看我。”回憶起當年的重逢,向秋拉姆飽經風霜的臉上滿是溫暖的笑容。
“很多年前,我們(men) 這裏的馬鹿保護工作還不成係統,隻是有很多像向秋拉姆一樣的本地牧民自發地幫助它們(men) 。”拉巴次仁說,直到保護區成立了,這些牧民也成了“職業(ye) 保護人”。目前,西藏類烏(wu) 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形成了較為(wei) 健全的保護體(ti) 係,保護管理站的布局也比較合理,馬鹿數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1200頭左右上升到目前的3500頭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保護區呈現“前閉後開”形式,馬鹿們(men) 來去自由。拉巴次仁說:“每年夏季水草豐(feng) 美的日子裏,馬鹿們(men) 都會(hui) 集體(ti) ‘玩失蹤’,如果不是像管護員們(men) 一樣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是很難見到它們(men) 的。入秋之後,它們(men) 會(hui) 成群結隊地回到保護區邊緣的保護管理站附近,在專(zhuan) 門為(wei) 它們(men) 預留的草場上遊蕩。畢竟,這裏不僅(jin) 有豐(feng) 盛的牧草大餐,還經常能吃到人類投喂的芫根和青稞。”
野生種群,非但不排斥人類,還在人類的幫助下幸福地生活著,這不就是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最真實的寫(xie) 照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網紅飼養員”:疫情下“雲吸大貓”
“前麵這一隻是‘油畫’(雪豹名),它比‘水墨’(雪豹名)的毛發顏色更深一些,小時候它可沒有這麽活潑,長大了性格比姐姐要更外向了,它們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對人工繁育成活的雙胞胎雪豹。” [詳細] -
全球唯一人工圈養荒漠貓:適應生活 狀況良好
21日,青海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野生動物園)向外表示,該中心2020年10月19日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救助的荒漠貓成為全球唯一一隻人工圈養的個體,目前健康狀況良好。[詳細] -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居民”撒歡享受春日暖陽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3月14日,伴隨青海西寧氣溫日漸轉暖,午後的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裏,眾多犯“春困”或打哈欠或伏地而臥,享受春日暖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