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詩畫田園,望見山水與鄉愁

發布時間:2021-11-23 14:53:00來源: 青海日報

  暖冬時節,漫步河湟岸邊,天空藍若海洋,河水波粼蕩漾,空氣清幽舒心。

  走進古驛平安,一處處山鄉(xiang) 田園風光的詩畫景象映入眼簾,一曲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美麗(li) 華章在這裏悄然寫(xie) 就。

  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地表水和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穩定,現代高原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成效初顯,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實踐在全省示範引領……

  作為(wei) 青海最大的天然富硒區,平安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斷展現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和高質量發展之路,並於(yu) 2020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wei) 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在充滿希望的廣袤田野,什麽(me) 是生態文明?平安經驗告訴我們(men) ,就是要努力把鄉(xiang) 村田園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的地方。

  天藍水碧相輝映

  在風和日麗(li) 的日子裏,平安區白沈河公園總是會(hui) 給當地群眾(zhong) 帶來愜意的美好心情。

  藍天並非一日繪就。

  汙染防治、生態修複、城市生態環境改造……近年來,平安區全力推進湟水流域白沈河支流水生態修複工程,不僅(jin) 改善了白沈河水質,還從(cong) 根本上改善了平安城市環境,為(wei) 群眾(zhong) 打造了一個(ge) 融生態修複、休閑娛樂(le) 、水環境為(wei) 一體(ti) 的多元化“城市客廳”環境,使其成為(wei) 惠及平安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河”“靈氣河”“文化河”。

  每當夜幕降臨(lin) ,附近居民紛紛來到河岸散步、跳舞,卸下白天的疲憊,享受生活的樂(le) 趣。

  平安區小峽鎮王家莊村,是從(cong) 西寧市進入海東(dong) 市的第一個(ge) 村莊。從(cong) 2017年拍攝的衛星圖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沿湟水河南岸的109國道向東(dong) ,在必經的近3公裏的沿線上房屋林立、荒灘密布。

  而在前不久拍攝的衛星圖片中顯示,五顏六色的屋頂已被一片片人造林地取代。

  “王家莊村沿著湟水河而建,北端直麵湟水河南靠山崖,發展種植沒有可用的耕地,發展畜牧養(yang) 殖又威脅著湟水河的水質。”小峽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賈有誌說:“搬遷安置原址搞綠化恢複生態,對村民而言是發展契機,對湟水河而言水質能否達到Ⅳ類標準至關(guan) 重要,尤其是2萬(wan) 多棵杏樹的種植,讓湟水河小峽口沿岸不僅(jin) 從(cong) 此換了容顏,更是告別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以及人類生產(chan) 生活所帶來的汙染。”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亦是群眾(zhong) 日益提高的幸福指數。

  從(cong) 道路兩(liang) 旁的蔥蘢綠脈,到花團錦簇的園林景觀,從(cong) 濕地公園裏曲徑通幽的小路,到錯落有致的花草樹木……走進平安,生態之變,綠色底蘊,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人驚喜不已。

  美麗(li) 鄉(xiang) 村好風景

  垃圾點變成了景觀點,黃土坡做成了綠化帶,空閑地種成了百花園……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農(nong) 村環境衛生保潔工程的平安區通過持續整治和逐步建設,鄉(xiang) 村麵貌實現了“大變樣”。

  走進海東(dong) 市平安區巴藏溝鄉(xiang) ,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民居,寬敞的道路,景色宜人的小遊園……“幾十年沒有清理的垃圾被清走了,環境、空氣也比以前好了。”看著村裏的改變村民周玉蘭(lan) 感受很深。

  “廢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頭有樹蔭……定時收集垃圾的環衛車已經成了村裏一道風景,垃圾箱、垃圾車等公共設施,如今在農(nong) 村隨處可見。”巴藏溝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馬生彪告訴記者。

  據了解,通過實施“送氣接汙”工程,平安區農(nong) 村地區實現了天然氣進村入戶,生活汙水接入城市管網集中處理,走在了全省前列,開啟了打造清潔低碳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新篇章。

  正所謂“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

  去年以來,平安區在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麵不斷發力,使農(nong) 村環境明顯改善,農(nong) 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平安區以“清潔村莊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主題,全域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期間,建立長效機製,不斷完善責任包幹、垃圾清運、保潔員管理、督查通報等13項長效管理製度,以機製保障鞏固建設成果,強化對農(nong) 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日常監督和管理,實現農(nong) 村環境衛生督導檢查全覆蓋,推動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製度化、常態化,全麵構建村莊美、田園美、生活美的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廣大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增強。

  產(chan) 旅融合煥新顏

  鳥鳴聲聲,滿山青翠,潺潺河流,穿梭而過……這是平安區古城回族鄉(xiang) 石碑村夏日裏的真實寫(xie) 照。

  坐落於(yu) 平安區古城鄉(xiang) 蓮花山腳下的石碑村以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山川美景吸引著外鄉(xiang) 的遊客慕名而來。

  “大山裏環境好、空氣好,是天然的‘氧吧’,遊客來進農(nong) 家院、吃農(nong) 家飯、享農(nong) 家樂(le) ,村民也有了增收的新渠道。”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謝浩說:“以前農(nong) 村人都往城裏搬,現在門前屋後都是風景,城裏人要花錢到鄉(xiang) 下來看風景。”

  借助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的發展,石碑村將50萬(wan) 元村集體(ti) 發展資金投入到景區購置遊樂(le) 設施,每年可收入18.16萬(wan) 元,帶動周邊80餘(yu) 戶農(nong) 戶季節性務工。

  村集體(ti) 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讓村民充滿了信心,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加深。

  近年來,平安區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you) 勢,以富硒產(chan) 業(ye) 、平安文化為(wei) 依托,挖掘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品;以整治環境扮靚鄉(xiang) 村為(wei) 抓手,改善旅遊基礎條件,走出了一條鄉(xiang) 村美麗(li) 、旅遊發展、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繁榮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之路。

  “平安驛”成功納入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名錄,榮獲“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稱號;“青海年·醉海東(dong) ”“相約平安”等文化藝術活動精彩紛呈,彰顯魅力;平安柴火雞、平安牛頭、平安月餅等品牌日益叫響,帶動餐飲旅遊消費不斷升級……

  “綠水青山”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第一步,而從(cong) “綠水青山”中帶來“金山銀山”,讓群眾(zhong) 得以安居樂(le) 業(ye) ,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行走河湟兩(liang) 岸,碧水藍天之下,“村新、業(ye) 興(xing) 、景美、人和”的平安生態美麗(li) 畫卷正在鋪展。居於(yu) 此,健康與(yu) 幸福相擁而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河南縣縣委書記司吉昇說,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突出特色和優勢,傾力培育和深入推進生態畜牧業、水產業、蒙藏醫藥等五大特色產業發展,是在“綠水青山”的家園裏闖出“金山銀山”必經之路。 [詳細]
  • 借力風光 賦能發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德令哈等光伏園區初具規模;海西州2個共100萬千瓦光伏應用領跑基地、風光熱多能互補20萬千瓦光伏項目、21萬千瓦國家首批示範光熱項目先後建成…… [詳細]
  • 今年1月至10月青海水環境質量穩定保持優良

    生態環境部日前通報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水環境情況,青海省Ⅰ類至Ⅲ類斷麵比例為100%,劣Ⅴ類斷麵比例為0。青海不僅與全國13個省市同步率先消除劣Ⅴ類水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