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流域輸沙量每10年增加18.9%

發布時間:2022-02-17 15:5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冰川、凍土、水文、植被等要素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對“世界屋脊”上多條大江大河發源地的江河源區輸沙量有何影響?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團隊17日向媒體(ti) 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暖濕化氣候推動青藏高原江河源區輸沙量以增加趨勢為(wei) 主,雅魯藏布江流域河流輸沙量以每10年增加18.9%的變化率顯著增加,且目前尚未檢出突變拐點。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yu) 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凡研究員與(yu) 合作者共同完成的這項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研究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全球和行星變化》在線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史曉楠副研究員介紹說,在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雅魯藏布江流域各沙站1972年至2008年水文數據,利用寒區水文模型的徑流分量模擬、土壤侵蝕模型的侵蝕因子計算等方法估算流域水文、冰凍圈和植被等關(guan) 鍵影響要素,定量刻畫出氣象要素、冰川融水、土壤凍融和植被覆蓋等因子對輸沙量年際變化的貢獻率。

  這次研究用數據和理論分析證實,暖濕化氣候背景下,一是雅魯藏布江源區輸沙量增加;二是冰川融水徑流顯著增加,降水徑流和總徑流呈不顯著增加趨勢;三是侵蝕性降水及降水侵蝕力增加;四是春季解凍期顯著提前且年內(nei) 解凍期變長;五是植被覆蓋度趨好,河流輸沙量以每10年增加18.9%的變化率顯著增加且沒有檢出突變拐點。

  研究團隊分析雅魯藏布江源區輸沙量增加的定量歸因結果表明,降雨侵蝕力增加和春季凍土解凍時間提前,導致泥沙物源增加貢獻71%(其中,降雨侵蝕力增加貢獻55%、解凍期增長貢獻16%);降水量增加貢獻43%;植被覆蓋度增加有效減緩了輸沙量的增加,貢獻表現為(wei) 降低輸沙量29%;盡管流域冰川麵積占比較小(1.17%),冰川融水的增加仍貢獻14%。

  論文通訊作者張凡研究員指出,河流泥沙是關(guan) 乎土地資源利用、糧食安全以及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也是關(guan) 乎碳源碳匯、土壤養(yang) 分分配、地球生物化學過程等的重要指示。此次研究定量刻畫冰凍圈關(guan) 鍵要素變化對江河源區輸沙量的影響,明確植被對水土流失的有效緩衝(chong) 作用,既為(wei) 氣候變化增加河流輸沙量的論點提供可靠論據,也為(wei) 高寒流域徑流泥沙變化歸因研究提供合理框架,這對深入理解未來氣候變化下的高寒流域水土資源環境與(yu) 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意義(yi) 。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