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拉薩市城關區運用“物聯網+回收”模式讓垃圾分類實現智能化

發布時間:2022-02-18 09:56:00來源: 拉薩日報


圖為(wei) 樂(le) 業(ye) 苑小區居民向智能回收箱投放垃圾。 拉薩融媒記者 範江英攝

  為(wei) 增強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促進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實踐,2021年,拉薩市城關(guan) 區垃圾分類辦積極借鑒區外其他省市垃圾分類工作方法,探索將物聯網技術運用至垃圾分類工作實際中,通過智能回收變廢為(wei) “現”,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受到廣大居民一致好評。

  在樂(le) 業(ye) 苑小區南門口,記者看到了以藍灰為(wei) 主色調的智能回收箱。該回收箱共有四個(ge) 大回收口,分別為(wei) 金屬回收、塑料回收、紡織品回收和紙品回收,中間紅色的小回收口為(wei) 有害垃圾回收,每個(ge) 回收口下方都清晰的標識出了屬於(yu) 該類的可回收垃圾。

  如何利用該智能設備進行廢物回收,該設備的智能化又體(ti) 現在哪裏呢?城關(guan) 區垃圾分類辦相關(guan) 負責人邊珍在現場為(wei) 記者進行了演示。邊珍拿著一張磁卡在櫃體(ti) 中間操作感應區前刷了一下,麵前的屏幕上就立即登入了係統,在屏幕上選擇塑料回收後,回收口便自動緩緩打開。丟(diu) 入幾個(ge) 塑料空瓶,回收口又自動閉合,屏幕上立馬跳轉出投遞成功的界麵。智能回收箱自動稱重、自動結算,按照塑料品市場價(jia) 每公斤0.5元的價(jia) 格,返現至賬戶內(nei) 。

  據介紹,作為(wei) 城關(guan) 區智能回收試點小區,該小區共設立有4個(ge) 智能回收箱,刷卡或輸入手機號登錄、選擇投放類型、投放垃圾……小區業(ye) 主可以自主進行投遞,並通過智能科技實現了垃圾分類、正確投放。同時,居民投遞的數據將實時同步到大數據管理平台,當智能回收箱中的生活垃圾達到限定容量時,智能回收箱還會(hui) 自動提醒清運人員前往清運。

  “在智能回收箱投入使用前,城關(guan) 區垃圾分類辦對物業(ye) 人員進行了統一培訓,平時我們(men) 也結合垃圾分類一起做宣傳(chuan) ,給物業(ye) 人員和社區群眾(zhong) 發放磁卡,倡導小區居民廢物回收利用,居民的反響也很好,下一步,我們(men) 會(hui) 繼續大力宣傳(chuan) 、支持垃圾分類。”樂(le) 業(ye) 苑物業(ye) 負責人拉巴索朗告訴記者。

  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是推進垃圾分類精細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城關(guan) 區垃圾分類辦積極探索,通過引進第三方企業(ye) 參與(yu) 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係統。

  據了解,2018年底,城關(guan) 區全麵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成立了城關(guan) 區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設立垃圾分類辦公室,由起初的零設備、無專(zhuan) 職工作人員,分類概念模糊,再到按照“政府主導、協調聯動、統籌發展、係統推進、全民參與(yu) 、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形式以點帶麵逐步推開。通過近兩(liang) 年的努力,城關(guan) 區作為(wei) 全國46個(ge) 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地級市城市核心區域,在西藏自治區乃至全國範圍內(nei) 實現設施設備和垃圾分類宣傳(chuan) 全覆蓋縣域城市,走出了一條具有西藏特點、城關(guan) 特色的路子。

  “下一步,我們(men) 將以綜合、全局的思維統籌謀劃,建立‘一把手’親(qin) 自抓,黨(dang) 政齊抓共管、有關(guan) 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hui) 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以社區為(wei) 著力點全麵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快補齊城市垃圾分類設施短板,把全麵推進和解決(jue) 重點難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攻堅克難。同時,切實從(cong) 娃娃抓起,做好宣傳(chuan) 教育引導工作,營造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良好氛圍。”邊珍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