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氣溫偏高致三江源多地氣象幹旱 黃河源頭重度幹旱

發布時間:2022-04-13 16: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2日從(cong) 青海省氣候中心獲悉,受前期氣溫偏高影響,導致青海湖流域大部、三江源部分地區出現輕到重度氣象幹旱,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500米-4800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亞(ya) 洲水塔”之稱;同時三江源也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是重要的碳匯集區,其生態係統屬於(yu) 中國“生態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海省氣候中心副高級工程師楊延華介紹,氣象幹旱是指因長期少雨、空氣幹燥,而引起土壤缺水的氣候現象。它最直觀的表現在於(yu) 降水量的減少,具有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特點。

  根據青海省《氣象災害分級指標》,4月12日氣象幹旱綜合監測指數(MCI)監測表明,青海省東(dong) 部農(nong) 業(ye) 區大部、青海湖流域大部、三江源部分地區以及祁連縣出現了輕到重度氣象幹旱,其中黃河源頭曲麻萊為(wei) 重度氣象幹旱。

  “與(yu) 4月8日監測值相比,曲麻萊由中旱發展為(wei) 重旱,湟源、共和、三江源腹地玉樹等12站持續輕旱,貴德、天峻、黃河源頭瑪多等8站由無旱發展為(wei) 輕旱。”楊延華說,根據氣象資料顯示,3月1日到4月10日,三江源西部降水量僅(jin) 1.9毫米,較常年平均值偏少84.4%,列1961年以來第二少。

  另據青海省氣候中心最新監測資料顯示,3月以來(3月1日至4月10日),青海全省平均氣溫2.3攝氏度,較常年同期偏高2.7攝氏度,列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高。其中各地平均氣溫與(yu) 常年相比均偏高。其間,青海全省降水量4.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66.7%,其中柴達木盆地大部、東(dong) 部農(nong) 業(ye) 區大部、青海湖流域大部、三江源西部偏少80.0%以上。

  楊延華表示,由於(yu) 農(nong) 業(ye) 、水文和社會(hui) 經濟幹旱的發生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的影響,其頻率小於(yu) 氣象幹旱。當氣象幹旱持續一段時間,就有可能發生農(nong) 業(ye) 、水文和社會(hui) 經濟幹旱,並產(chan) 生相應的後果。經常是在氣象幹旱發生幾周後,土壤水分不足導致農(nong) 作物、草原和牧場受旱才表現出來。幾個(ge) 月的持續氣象幹旱才導致江河徑流、水庫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出現水文幹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