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最新研究:喜馬拉雅樹線平均海拔3633米 東部比西部高近800米

發布時間:2022-06-07 14: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6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生態係統功能與(yu) 全球變化團隊汪濤研究員等聯合北京大學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最新研究公布喜馬拉雅山脈高山樹線高清全景圖顯示,喜馬拉雅樹線平均海拔高度為(wei) 3633米,東(dong) 部地區樹線高度比西部高近800米。

  這項青藏高原生態研究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yu) 演化》在線發表。該研究還預測,到本世紀末,喜馬拉雅東(dong) 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樹線預計分別爬升140米、45米和6米,從(cong) 而為(wei) 中國高海拔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直接科學依據。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後王曉昳介紹說,高山樹線作為(wei) 樹木分布的最高海拔界限,被普遍認為(wei) 是高海拔地區快速氣候變暖的指示器與(yu) 記錄載體(ti) 。喜馬拉雅山脈擁有全球最高海拔樹線,是檢驗與(yu) 發展高山樹線分布理論的理想場所。然而,當前學界仍缺乏對高山樹線分布與(yu) 形成機製的係統認識。

  為(wei) 此,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牽頭的合作團隊,綜合野外監測數據、70萬(wan) 個(ge) 亞(ya) 米-米級目視解譯樣點、30米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研發了大尺度遙感自動提取高山樹線方法,全景展現出綿延2400千米的喜馬拉雅山脈高山樹線分布圖。

  這次研究發現,喜馬拉雅樹線平均海拔高度為(wei) 3633米,東(dong) 部地區樹線高度比西部高近800米;喜馬拉雅東(dong) 部地區大部分樹線位置與(yu) 樹線等溫線大體(ti) 重合,而中西部地區近93%樹線分布在此等溫線以下。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是導致喜馬拉雅中部樹線分布偏離全球樹線等溫線的關(guan) 鍵驅動力,而幹旱和人類活動則是導致西部樹線偏離的主要因素。

  論文通訊作者汪濤研究員指出,200年前,被譽為(wei) “現代地理學之父”亞(ya) 曆山大·馮(feng) ·洪堡開啟高山樹線研究的先河,首次提出高山植被分布的氣候驅動學說,並首創“等溫線”概念,拉開尋求對高山植被分布普遍性解釋的序幕;德國植物生態學家克裏斯汀·科勒則發現,全球高山樹線分布收斂於(yu) 一致的溫度閾值,揭示了高山樹線位置位於(yu) 生長季年均溫為(wei) 6.4℃的等溫線附近。不過,不斷累積的地麵觀測數據表明,高山樹線位置並不都與(yu) 該全球樹線等溫線重合。科學家提出包括碳饑餓、生長限製、幹擾、凍害脅迫和資源限製等一攬子衍生假說,發軔於(yu) 19世紀的高山樹線分布理論正引發學界激烈爭(zheng) 論與(yu) 廣泛探討。

  他說,本次研究提出了幹旱和人類活動是導致喜馬拉雅樹線分布呈現東(dong) 高西低的驅動機製,研究結果為(wei) 準確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喜馬拉雅樹線呈現的異步性變化提供了新的理論假說,為(wei) 高山樹線研究領域帶來新的研究思路與(yu) 範式,發展與(yu) 豐(feng) 富了洪堡開拓的高山樹線分布經典理論。

  汪濤表示,基於(yu) 上述樹線驅動機製分析,結合地球係統模式對未來氣候的預估,此次研究預測,到本世紀末,喜馬拉雅東(dong) 部地區樹線預計爬升140米,而中部和西部地區樹線變化相對較小,僅(jin) 爬升45米和6米;東(dong) 部樹線爬升將導致高寒特有物種自然生境壓縮20%-70%,會(hui) 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種喪(sang) 失風險。研究團隊也提出,中國需要重新審視現有高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亟待將高山特有物種納入優(you) 先保護範圍,比如,建立生態廊道以預防高海拔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