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守護祁連山水好風光

發布時間:2022-06-23 10:20:00來源: 新華社

  夏日的祁連山林木青翠,風景如畫。

  由於(yu) 長期過度開采和放牧,祁連山生態功能曾受到嚴(yan) 重威脅。作為(wei) 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之一,祁連山青海片區實施“連山、通水、育林、肥田、保湖”工程,探路生態係統化治理、一體(ti) 化保護,守護祁連山水好風光。

  山水林田湖係統化治理

  盛夏時節,發源於(yu) 祁連山南麓的小八寶河碧波蕩漾。如此景象,讓從(cong) 小在河邊長大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阿柔鄉(xiang) 草達阪村牧民多日傑深有感觸:“以前山上開采石棉礦,河道旁堆滿礦渣,一刮風灰塵四起,害得老人和小孩都咳嗽不止。”

  6月16日,祁連縣山水林田湖試點項目辦公室幹部楊富存正在小八寶河河畔查看治理成效。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祁連山是連接青藏高原與(yu) 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是黃河流域的重要水源補給地,也是黑河和青海湖等內(nei) 陸河湖的產(chan) 水區,對西北地區水源涵養(yang) 、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由於(yu) 長期礦山開采、水電開發、過度放牧,祁連山生態係統碎片化嚴(yan) 重,脆弱性加劇。

  2017年,祁連山青海片區被列入國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總投資20億(yi) 元開展水源涵養(yang) 功能提升、生態修複製度創新等4大類共134個(ge) 子項工程,覆蓋範圍近6萬(wan) 平方公裏。

  “祁連山生態保護修複,首要打破‘九龍治水’格局。”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湯宛峰介紹,改變過去職能部門各管一攤、各自為(wei) 戰的生態修複方式,一體(ti) 化解決(jue) 祁連山“山碎、林退、水減、田瘠、濕(湖)縮”等生態問題。


這是6月16日拍攝的大通河門源段現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采的小八寶廢棄石棉礦是座無主礦山,按傳(chuan) 統歸自然資源部門治理,尾礦堆積的小八寶河生態治理歸口水利部門,周邊草地修複則歸林草部門。祁連縣山水林田湖試點項目辦公室幹部楊富存說:“各部門很難為(wei) 一個(ge) 區域同時申報生態修複項目,隻能各幹各的。”

  河道礦渣清理、河岸修築護坡、“馬道”種上雲(yun) 杉、坡麵植草複綠,原來分屬不同部門的生態修複項目,通過統籌行業(ye) 標準、部門協同,在小八寶廢棄石棉礦項目上統一設計、施工、驗收,實現一體(ti) 化修複。“現在小八寶河清澈見底,空氣清新,‘青草味’撲鼻。”多日傑驚喜地發現,昔日罕見的野鴨也在河裏成群棲息。

  從(cong) 工程導向變為(wei) 生態導向

  全長574公裏的大通河,發源自祁連山東(dong) 麓,是黃河重要的二級支流。過去,大通河流經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時,河道垃圾堆積、采砂點遍布,生態極為(wei) 脆弱。

  如今,驅車沿河而上,河段自然彎曲流淌,河心島綠植密布,卻很難看到生態修複“痕跡”。

  “我們(men) 注重減少人工幹預,最大程度地還原河道本貌。”門源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辦主任賀七十三介紹,傳(chuan) 統生態修複項目,驗收時主要看工程施工量,很多河道兩(liang) 岸就用石籠河堤從(cong) 頭修到尾。


6月16日,門源縣泉口鎮生活垃圾高溫熱解處理站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祁連山青海片區調整過去以工程建設為(wei) 主的思路,將水質流量變化、綠化麵積等主要生態指標作為(wei) 績效評估重點。大通河門源段生態修複中,最初規劃修建34公裏石籠護岸,經過實地勘探和科學測算,在不影響防洪前提下縮短為(wei) 16公裏,其餘(yu) 河段利用緩坡植樹等方式修複。如此既節省投資,又實現生態化修複。

  水質變化是河道修複成效最好的體(ti) 現。經過3年修複,大通河門源段水質從(cong) Ⅲ類穩定在Ⅱ類以上。參與(yu) 大通河流域整治項目的深圳市合創建設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監理總監謝承誌說:“不再追求工程建設任務量,優(you) 化績效評估指標,最大化體(ti) 現生態效益。”

  共享生態修複紅利

  祁連山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還與(yu) 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係統推進農(nong) 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垃圾收集無害化處理、有機肥替代,發展生態旅遊業(ye) 、有機農(nong) 牧業(ye) ,增強群眾(zhong) 在生態修複中的參與(yu) 度和獲得感。

  坐落在祁連縣卓爾山腳下的八寶鎮拉洞台村,村民馬占倉(cang) 正忙著清理院落,打掃客房,迎接暑期遊客。去年,他家民宿收入30多萬(wan) 元。


這是6月19日在祁連縣拍攝的祁連山支脈卓爾山美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過去村裏都是旱廁,少數接通自來水的,也是直排到河灘。”拉洞台村村支書(shu) 麻富海介紹,2018年村居環境改善納入祁連山保護修複項目試點後,來自北京的專(zhuan) 家在村裏住了5個(ge) 月,圍繞自然特點和村民需求設計方案。

  鵝卵石鋪設的透水廣場,民宿改造實現開窗見山綠林環繞,各家汙水接入管網,拉洞台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9年完工後,全村陸續開起55家民宿,最高峰日接待遊客近2000人。

  試點5年來,祁連山青海片區2690公頃曆史遺留無主礦山,6.5萬(wan) 公頃的鼠害、黑土灘及1500公頃荒漠化草地得到修複治理;域內(nei) 主要河流斷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青海湖鳥類種類達到228種,數量超過57萬(wan) 隻,生態保護修複成效明顯。

  通過係統總結和推廣試點成效和經驗,青海將繼續紮實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修複治理,全力保障祁連山生態安全。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