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山深挖“摩崖大佛+”潛力:內引外聯“放水養魚”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景區開發與(yu) 縣域交通、基礎設施、服務業(ye) 要有機結合、共同發力。在具體(ti) 措施上,要堅持‘放水養(yang) 魚,切忌抽水養(yang) 魚’。”蘭(lan) 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魏文斌表示,縣域旅遊經濟發展、文旅開發必須內(nei) 外統籌,內(nei) 引外聯,不能閉門造車。
24日,首屆武山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研討會(hui) 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舉(ju) 行,來自甘肅高校、研究所等2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聚焦武山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深挖摩崖大佛的藝術特色、文化內(nei) 涵和獨特魅力,探索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新模式。
魏文斌稱,武山水簾洞景區作為(wei) 旅遊景點基本條件也已具備。盡管如此,水簾洞石窟的景點知名度和影響力仍然不高,與(yu) 水簾洞石窟資源票賦和應有的影響力尚不相符。這說明,水簾洞石窟群文旅開發潛力巨大,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水簾洞石窟群文旅開發需在深度上下功夫,找準突破點以提升知名度,深化對水簾洞石窟群文化與(yu) 佛教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揭示其內(nei) 涵和特色,發擁其特有的宗教、藝術、民俗、信仰、祭祀諸方麵素材與(yu) 故事。”魏文斌說。
拉梢寺摩崖大佛位於(yu) 武山縣魯班峽穀內(nei) ,始建於(yu) 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雕鑿在長150餘(yu) 米、寬60餘(yu) 米的天然崖麵上,主尊大佛通高42.3米,同時保存有曆代精美壁畫、彩塑、窟龕等,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最重要的雕塑。
水簾洞石窟群是甘肅東(dong) 南部重要的石窟寺之一,與(yu) 天水麥積山、仙人崖,甘穀大像山,武山木梯寺等石窟連成一線,形成了甘肅境內(nei) 渭河上遊的石窟藝術長廊。它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中國民俗史、中國宗教史及地方文化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義(yi) 。1984年,在拉梢寺發現一麵祈福銅鏡,其背麵鏨刻祈福銘文,印證了拉梢寺石窟的祈福曆史。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富學表示,敦煌研究院有很多石窟研究高手,離武山也很近,具有資源優(you) 勢。希望能和武山縣有關(guan) 部門協作,共同推進武山水簾洞石窟群研究。
武山自古就有“秦隴咽喉,巴蜀鎖鑰,屯戍要寨”之稱,是絲(si) 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區段,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是遠古先民棲息的理想之地。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豐(feng) 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形成了門類齊全,數量眾(zhong) 多的曆史文化遺存。現登記的各級各類文物保護點及單位有476處,武山縣是甘肅省文物局確定的35個(ge) 文物大縣之一,文物資源豐(feng) 富。武山縣博物館館藏文物3000餘(yu) 件,其中珍貴文物近200件,一級文物有7件。
武山縣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胡麗(li) 霞表示,近年來,武山縣依托優(you) 質的資源稟賦,注重打響“大美武山·祈福聖地”旅遊品牌,已連續成功舉(ju) 辦十屆祈福文化旅遊活動,形成了“北有拉梢摩崖佛,南有一線三古堡”的旅遊格局,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慕名前來武山祈福納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雪山之王”雪豹現身甘肅黃土高原
近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現身甘肅平涼,夜襲農戶羊圈後竄牆逃走。據媒體報道,這是我國首次在黃土高原涇河上遊區域發現雪豹蹤跡。 [詳細] -
外界鮮知,甘肅也是花成“海”
談起甘肅,仍然會有人想象,駱駝還在當作交通工具。誠然,當地逾三成麵積是沙化土地,還有比江蘇省域大的戈壁。但是,春天來了,百花綻放,遊人常曬的“花海”也頻頻呈現。 [詳細] -
甘肅今年沙塵天氣頻發 各地“因地製宜”解“沙害”
今年3月以來,迅速回暖的氣溫使得東西蜿蜒約一千六百公裏的甘肅各地,較往年提前多日呈現出花紅柳綠、花團錦簇的大美春色,但“不斷在路上”的一輪接一輪大風沙塵天氣。[詳細]